儒家思想的书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乎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东征刘备,下邳之战,刘备败奔袁绍,关羽和刘备的甘、糜二夫人成为曹操的俘虏。在张辽的劝说下,关羽以“三约”回应“三便”,降汉不降曹,曹操一概应允,关羽方降。在路上馆驿安歇时,曹操想让关羽乱君臣之礼,安排关羽和二位皇嫂同住一个房间,但关羽让两位皇嫂在里屋安歇,自己在门外点起蜡烛,展开随身携带的孔子所著《春秋》认真阅读起来,自夜达旦,毫无倦色。

自此后,关羽文韬武略、忠义勇仁,成为一代武圣。

任时光静静流淌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第二年,赵匡义和赵普等在陈桥驿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赵普制定了无数政策制度、祖宗家法,为大宋江山保驾护航;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都与它的开国宰相赵普有关。

春来暑往

这位大宋朝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华夏。

众所熟知的《西厢记》,蒲州孙飞虎起兵作乱,包围了普救寺;张生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但老夫人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开始,虽然朝代更迭,但无数举人风餐露宿、前赴后继,参加科举,或一试成名、功成名就;或泪洒京城、怅然而归的故事不断上演,这就是绵延中国历史一千多年、影响了国人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

入迷

那么儒家思想的书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乎文”,这些举人都考什么呢?再放大一点说,在普通百姓晋升渠道及其有限,要想改变全家人命运,只能”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念书、而后参加科举这一条道儿了!那么,全民拼命学的这些书都是什么呢?

答案非常明确:《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这个名字的正式诞生,来源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那么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先来说一说五经。

温馨的灯光

五经儒家思想的书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乎文”,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是西周初年编订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孔子及后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意思就是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品书

三、《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四、《礼》:汉时指《仪礼》儒家思想的书,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五、《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下面再来说一下四书。

书架

儒家至宋代以后,出现了研究的高峰,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则是《四书》时代。

四书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认真读诗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订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儒家思想的书,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尘封的历史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反映夏、商、周文化的《易》开始,直至现在,未曾断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朗诵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到《孟子》里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圣贤的光芒里,不停地濡染着、滋养着。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虽然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但我们有无与伦比的文化支撑、有众志成城的坚强信念、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有越挫越勇的奋斗历程,相信儒家思想的书,我们一定能跨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能道尽中华文化之精髓,各位读者可关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