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土前后的佛教思想,你了解多少?

佛教作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与其建立起来的高度思辨、博大精深的哲学系统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于宇宙万象寻求人生的“真谛”,以最终在“涅槃解脱”中求得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佛教核心理论,对世人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传入中土之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佛教”对世界影响极大。而梳理佛教传入中土前后的佛教思想,也将是有意思的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因其属释迦族,之后被人尊奉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创教后在佛教被尊为“佛陀”、“佛”意为“觉者”)。佛教在古印度初期,即从佛陀建立佛教到公元4世纪中叶,被称为佛教的原始时期,这时佛教的发展仅依赖佛的弟子对其教义的传播。

其后,佛教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即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此时之所以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佛家思想宗旨是什么,主要是因为,此时佛教徒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发生分歧,开始分为上座、大众两派,继而进一步分化形成部派佛教格局。同时,这个时代也开始了原始佛教向大乘佛教的转变。

大乘佛教从公元1世纪开始佛教中土前后的佛教思想,你了解多少?,此时的佛教徒为前面的各教派作区别,将大乘佛教时期以前的佛教统称为小乘佛教。对于大乘佛教而言,分为两个宗,即空、有二宗,前者以“性空幻有”、“一切皆空”为核心佛教中土前后的佛教思想,你了解多少?,后者以“万法唯识”,真如佛性实有为核心。上述就是佛教在印度发展的简述。

从阿育王时期开始,佛教逐步向全印度乃至周边国家传播(包括南亚的楞迦岛(斯里兰卡)、中亚的迦湿弥罗(克什米尔),甚至依据石刻记载,传教使者的足迹还留在了非洲的埃及和欧洲的希腊)。公元前324年,阿育王统一印度、建立印度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孔雀王朝。他认识到佛教对于统一的政治的意义,因此极力扶持佛教事业、向僧侣布施及至万年皈依佛教。

他大力宣传佛教教义、佛教的道德观,实施佛教向外扩张、进行宗教征服使得他在佛教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中国佛教对之更是极为推崇。

而中国佛教就是来源于,阿育王时期北传的佛教。具体来说,中国佛教是由西域诸国(中亚一带古称西域)传入的,是阿育王佛教扩张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佛教具体何时传入中国的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问题。

仅传说主要有8种:“三代以前传入”(宗炳依据《山海经》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主张三皇五帝时期佛教已经入华)、“周朝传入”(唐代僧人法琳引用《周书异记》中记载说明可能周朝时佛教已入中土)、“孔子时期传入”(《列子·仲尼第四》中记载孔子已经深知西方的佛是圣人)、

“战国末年传入”(王嘉《拾遗记》载有一位130岁的印度僧人在燕昭王七年施展异术)、“齐晋时期传入”(宗炳依据佛图澄关于临淄有古阿育王寺遗迹说法,主张“有佛事与齐晋之地久矣哉!”)、“秦朝时期传入”(法琳依据道安和朱士行《经录》中关于秦始皇与僧人的记载认为可能秦朝已有佛教出现)、“汉武帝时期传入”(汉武帝时期关于佛教的传说在佛教界有许多,此不列举)、“汉成帝时期传入”(此依据是,汉成帝时,刘向在校阅皇家藏书时佛家思想宗旨是什么,发现有佛经数种)。这些传说虽然精彩,甚至极富故事性,但却缺乏可靠的证据。

尽管,佛教传入中土的传说真假难辨,但我们还是能推测出佛家传入的大致时期——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前后)。由《后汉书·楚英王传》中记载楚英王“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可知东汉初年已经有上层人物信奉佛家了。

实际上,这是汉政府同西域交流的结果,政治、经济上的沟通使得佛教思想得以进入,而参与这些交流的人士多数均有机会与上层统治者交流的机会,使得佛教思想影响到上层统治者。

同时,据现代人考证,“汉桓帝时期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来华,月氏国沙门支谶到洛阳,各译佛经数十部,共一二百卷。”(引自《南怀瑾选集》第五卷)是最可信的佛教传入时间论证。

在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安世华、竺佛郎、康僧会、支谦、昙柯迦罗、昙谛等人的倡佛、弘佛、建立佛教制度等运动,使得佛教经典与佛教初具规模。当然这种广泛传播不仅是佛教思想本身的价值和传者之功,也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密不可分。

南怀瑾看来,每逢时衰世乱,人心颓丧的结果,不是倾向现实,追求奢靡的生活,便是逃避现实,追慕高远的境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思想宗旨是什么,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颓丧。彼时,天下大乱,战争的频繁和社会的动荡,使得人民感到人生充满苦难,而且人事的努力,解决不了饥馑苦难的生活。

生命无法保障,恐怖、悲观、厌世的愁肠充斥社会,无处不在的恐惧刺激着人心。这种看不到未来的社会氛围,使得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而经过印度和西域发展的佛教在安顿人生意义方面颇具智慧。也就是说,佛教在中土生根的主客观条件皆已具备,佛教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了。

正是,由于佛学的传播与发展既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又与中国哲学进一步开展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因而佛学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初具规模的发展。在经过了翻译佛经,通过佛玄“格义”即以老庄玄学去理解、诠释佛学的阶段之后,佛学在与儒、道、玄的相与激荡中,逐渐走上了与中国本土原有的文化与哲学融合、融活的道路。

【参考文献】:《中国哲学史》刘文英、《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第四册:历史卷 赖永海、《南怀瑾选集》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