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如果将佛教思想当作一种哲学来看,此时我们便不妨有两个问题出现: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那就是“唯识学”。在民国时期,当西方近代哲学传入中国,开始征服许多文人学者时,其时一代高僧太虚法师便敏锐地意识到,应当弘扬法相唯识宗。西方近代哲学是以认识论为核心的,在结构上与佛教的唯识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太虚法师之发心,有很大程度上其实有保存本国文化命脉,提振民族自信的思想在。包括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欧阳竟无、熊十力诸人等,实际上都深切地受到太虚法师的影响。

那么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佛教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我们不难进一步推断,应当就是与唯识学相对的般若学或中观学。而般若学的最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所以,佛教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际上是由“缘起性空”所概括的。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所谓哲学本体论

将般若空观设立为与哲学本体论对应有何意义呢?实际上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悟般若或中观思想。

所谓哲学本体论,无非就是追问世界的本源问题。比如古希腊朴素的唯物论佛家思想宗旨是什么,从哲学推理出发,以原子为物质本源,这是其本体论思想。老庄的学说,以“道可道,非常道”之“道”为本源。基督教或印度教以上帝或梵天之类假定的造物主为本源。

儒家哲学如果从宋明理学的概括来看,以“理、气、心”三者之合一为本体。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所谓本体论,即是一种对终极的理论追问

佛教既反对唯心论,也不赞同唯物论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所以,问题就来了,佛教对世界本源问题是怎么回答的呢?

首先,佛教是明确反对造物主理论的。佛教里头的“神”与基督教或印度教的“神”大为不同,佛教里头的“天神”或“天人”,只是六道众生之一,被认为虽然福报高于人类,但是智慧反而不如人类。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梵天或上帝,佛教认为不是造物主或主宰,无非也只是众生之一

其次,佛教思想也不赞同以原子或量子为本源。佛教经典里与“原子”、“量子”之类事物可对应的事物其名称是“极微”。佛教承认这类现象,认为是“色边际相”,认为是近于虚空了。然而,佛教不认为“极微”是本源。因为按照佛教经论中的思想,“极微”依然还是无常变化的物质现象(属于色法),其自性依然是空的,并非常住者。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佛教承认“原子”之类的存在,但是不承认这是万物本源

根据记载,前秦时期有天竺僧被称为秦跋陀者,与大译师鸠摩罗什(另一说为道生法师)辩论,说出过这样一个偈子:“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这个偈子的究竟含义,这里且不详加解说,但是大体上,我们可知佛教哲学并不真的以“微”或“极微”为根本实际。部派佛教时期,诚然有一部分小乘部众是以此为实的,思想近似于近代唯物论,但是总体而言,佛教思想虽然反对造物主,乃至西方近代哲学类型的唯心论认识论(有表面相似处),但是也同样不是唯物论。

道家与儒家实际上也无法归属于唯心论或唯物论

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这不仅是佛教哲学如此,道家与儒家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实际上应当明白,东方人的哲学与文化体系,在根源上与西方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实际上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无论在本体论还是认识论上,佛教思想其实与道家、儒家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理论更为丰富,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在理论构造上,佛教哲学的构造方式,会更接近西方哲学,有大量的名相辨析与范畴构造。比如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范畴体系,其实相应于佛教哲学中的“百法明门”的范畴构造,只是两者的构造方式不同。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像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同样也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

佛教在本体论上的基本思想立论

于是,我们现在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既然佛教反对上述两种本体论思想,那么佛教自己的立论思想是什么?或者般若学的核心要义是想回答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断言,佛教哲学的本体论或世界本源思想是一种可称之为“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或者也可概括为“无生”的思想。

所谓“无生”,真实的本义是“创生是不存在”的。所以所谓造物主创生世界的理论是不对的,宇宙产生于大爆炸也是不了义的。因为在佛教看来,整个世界或宇宙,一直是无始无终地处于“成住坏空”的循环变化之中的。而这一种本来的存在,虽然其中现象不断变化,但是本体不变,无需创生。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毋宁说,佛教认为整个宇宙也是一直在“沧海桑田”一般的变化

不妨可以“一杯咖啡”的本因来解释“缘起性空”思想

这个理论甚至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比如一杯咖啡是因缘和合之物,咖啡豆、水和杯子等作为“缘”,是一杯咖啡所谓“产生”的条件,但是其实过程中并没有所谓真实的“创生”存在,仅仅只是条件组合不同,而出现了新的现象而已。哪怕是咖啡豆,也只是一种特殊的条件之一佛家思想宗旨是什么,称为因缘,但是咖啡豆本身无法构成“创生”一杯咖啡的原因。

正因如此,佛教实际的“因果论”与西方人的线性因果论实际是不同的,准确来讲是“缘起论”。也即任何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其他条件,不存在一种现象或事物,是一切现象的本源。本源毋宁说只是一切之合一的本身。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其实不难回答,就是“唯识学”

一杯咖啡便足以解释佛教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佛教哲学中的“真空”与“妙有”是同一种存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说“缘起性空”,这是般若学的最核心观点。继续以上述一杯咖啡产生的成因或条件为例,我们会发现这杯咖啡没有自己独有的特性,它的特性依然是依赖于诸缘,也即其他条件,也即其他现象或事物的特性。正因如此,才称为”缘起性空“。然而,虽然如此,这样的“性空”虽然可称为“真空”佛家思想宗旨是什么,但是并非彻底虚无,正如那杯咖啡能被品尝出其独有之味,所以依然是一种所谓的“妙有”,这是一种可谓“如幻而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