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始道家杨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各有侧重(见前面文章),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社会险恶、人性险恶,所以共同的主张就是逃尘网、出大化,全身避害,远离人群社会,遁入山林过隐士生活,与自然为伍。隐士生活的周边只有客观自然和他本人,要么研究身边的客观自然,要么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分化出两派:老子一派隐士主张研究身边的客观自然,“顺其自然”是顺应客观自然规律;庄子一派隐士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顺其自然”是顺应自己内心的自然,提倡人性的自由、解放和逍遥,这又是老子和庄子的不同。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采植物、动物、矿物为药,会治病救人;为避免转向迷路,练就一身明辨方位的本领;善于寻找自然界安全、适合生存之地佛家治心思想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演化成后世风水学,慢慢地在百姓眼中,这些道家山林隐士就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世外高人或活神仙,无所不能。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原始道家杨子、老子和庄子

道家的世外高人这么厉害,能治国吗?答案是肯定的。最早记录道家思想治国的是《庄子》中“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世外高人广成子(代表道家)隐居于崆峒山,黄帝于是前往寻求治国之道,广成子全程一言未发,黄帝懵懂而返;过了一段时间,苦思良久的黄帝再次去拜见广成子,说:您不说话,是否暗示我治国安邦要“无为而治”呢?广成子以为然。这是道家思想治国的最早来源:“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黄帝问道广成子

何为“黄老之学”?实际上就一句话: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学问。“老”指的是老子,就是道家思想;法家思想是统治阶级治国离不了,不能不用,但又不能直接说出来,拿到明面上说,只能借助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祖黄帝,借用“黄”字,实际上“黄老之学”的“黄”是法家思想的代名词,异名而同义。实际上道家和法家本来也有相同之处,共同点都认为“人性恶”,只是面对人性恶采取的应对手段不同而已。面对坏人,道家采取“惹不起躲得起”,远离人群,遁入山林做隐士;而法家采取“以恶治恶”,你坏我比你更坏,我采取一切手段制服你。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和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列入一篇合传-“老庄申韩”列传,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本源有相同之处。韩非子也是最早注解《老子》一书的人,在《韩非子五十五篇》中就有《解老》和《喻老》两篇,用法家思想解释《老子》,用历史印证道家思想,实际上是将道家思想融入法家思想当中。道家和法家都主张“无为而治”,但路径却是不同的,道家的“无为而治”是指顺势而为,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强调不要过分人为干预;法家的“无为而治”是提倡统治阶级皇帝不要做具体的事,用好“法、术、势”即可,为百姓制定好法律,对臣子运用好权谋之术,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黄老之学”就是有机的将法家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用于治国安邦。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统一六国、筑长城、修九驿驰道、挖灵渠、建阿房宫、营咸阳城、修骊山陵墓、统一文字和货币及度量衡等,功业之大是历史之最,但短短15年就亡国了,只留下秦皇汉武之名,成为后世总结经验教训的反面教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秦王朝直接沿用统一六国时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家思想来治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全国上下实行高压政策,人民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佛家治心思想,全社会没有信任可言,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猜忌和提防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最后土崩瓦解,快速覆亡,也证明了直接用法家思想治国是行不通的。汉朝建立后,国家一贫如洗,宰相出门只能坐牛车,在总结秦朝快速覆亡的历史教训,虽有北方匈奴的侵扰,但从汉高祖刘邦、吕雉吕太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到汉武帝刘彻佛家治心思想,汉朝开国近70年,一直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治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心耕种,社会安定祥和,逐渐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不治而治,这是道家“黄老之术”治国最成功的历史阶段。汉家王朝吸取秦朝完全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失败的经验教训,采用了“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将法家思想披上黄帝的外衣,为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成功至大、失败至惨的秦始皇

关于道家“黄老之术”治国思想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刘姓诸侯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三千宾客方术之士,积多年之功而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兼容道家和法家思想,成为后世治国和兵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这是道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老庄”阶段进入“黄老”阶段,后续魏晋道家的“庄老”思想又有什么不同,且看下篇文章分解!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道家远离人世间的隐士,生活所迫,就地取材

淮南王刘安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