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

点击“修福文化”关注更多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照耀着华夏这片土地。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道学以治理为核心,佛学以菩提心为核心。故有“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儒道释三家,犹如三才不离三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来看,儒家一直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汉代以后,道家和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与外来的佛教并存。道家和佛家一个本土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一个外传,与儒家思想不断融合,相互吸收,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道、释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思想:入世、有为、现实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中心文化。它得到历朝历代皇帝的支持,成为统治阶级沿用的正统思想下,贯彻整个古代中国。

儒家的学说是入世的,是一种内圣外王之学。在内心,我们要做一个圣人,但表露出来的是要做一个王。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文化水平,最终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目标。在这样一种入世思想的指导下,儒家既不关注对外在自然的探寻,也不关注向神灵鬼神的研究,它强调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这种对现实的关注集中体现在《论语·先进》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连生命都还没有弄清楚,你管那么多死以后的事情干什么?人生短短数十年,一直要处理生前事,所以也就永远无需考虑鬼事。分析“未知生,焉知死”,亦如是。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著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先生还说:“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

所以,孔子得出结论,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让老百姓安定平和的根本就在于敬鬼神而远之,我们对鬼神是要尊敬它,但要远离它,不要过多地去考虑和探求鬼神的事,所以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

儒家强调个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重视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人在这个社会上,不只是索取,更应该强调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

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希望那时候的国君、皇帝能够采纳他的思想作为自己施政纲领,虽然收效甚微。但孔子依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朝着目标始终如一地去奋斗,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儒家强烈的有为思想的体现。

有一句话最能够代表儒家的有为思想(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那就是《周易》里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天行健告诉我们,君子应该自强不息,要厚德载物,要懂得包容,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一种思维模式,这是有为。

儒家归根结底是一种现实的学说,儒家是站在人的本位上来观察宇宙万物的。它关注现实中人的生命层次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它关注人的幸福和尊严,而不过多地考虑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因此,它又是现实的。

道家思想:超世、无为、超现实

道家对现存的社会、现实中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它认为:我们应当要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它不过多地去关注社会发展的那些具体的事情,而是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要求超越经验的层面,达到更高的境界,《老子》、《庄子》都能让人感到一种很大的逍遥的境界,一种很高的对心灵深处的呼唤。这是超世。

道家的第二个特点是无为。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们求学每天都有所收获,这是为学日益。对求道而言,就需要每天剔除一些东西,如私欲和成见。这样不断地剔除,最终就会让心重新回到如婴儿般玲珑通透的状态,无欲无求,只是顺应自然。对天地而言,这是最大的成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作为了。

杂念越来越少,以至于无为。这个“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干,这个“无为”是人的一种境界和状态,它是指我们不再去过多地关注尘世间那些算计之类平庸的事物,而要达到心灵的真正的空灵和纯洁的境界。这是无为。

在“无为”的思想之下,道家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的主张,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意为,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烧小菜一样,顺其自然,随意自在又能得心应手。这里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道家强调,国家政策不要朝令夕改,要让政策具有连贯性,让老百姓都能够休养生息,安安静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

道家的超世和无为决定了其根本思想是超越常识、超越现实的。道家代表作品《老子》、《庄子》里边所描绘的一些景物、动物及表述方法,有好些都是超越现实的,如鲲鹏鸟、鲲鹏之志、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样的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庄子构想出来的,他通过对这种鲲鹏的描写,要表达的是逍遥游的境界。

道家追求的是超越,追求的是内心的浪漫、空灵的境界和对自由的向往,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佛家思想:出世、空性

佛家思想以出离心为基础。佛家讲的非现实,是指人在世俗的世界中,由于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由贪嗔痴造成心灵太多的污染,使我们固有的本性不能够呈现出来,从而产生种种的执着。佛家经常讲要破除执着,因为这种执着是所有痛苦和烦恼的根源。佛家认为,只要破除和抛弃对人对法的执着,就会离苦得乐,得到解脱。这是佛教最根本的思想。

因此,从佛家的教义上来说,它是积极的,它强调人的心灵对解脱精神痛苦的作用,它是一种出世的、非现实的。因为它认为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空的,所有的人都具有佛性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人人都可以得到它,拥有它,所以它不过多地讨论现实。这是佛家讲的出世、空性和非现实。

佛家认为所谓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佛的责任就是日夜不停、苦口婆心地开导、启发众生。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苦口婆心告之以六道轮回迁流不息的苦的真相,希望众生都能出离轮回之苦。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如地藏菩萨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佛家慈悲为怀,以慈悲之心度人度己,相信一切人都是可度的,没有人是绝对恶的,佛门广大,正是“无不可度之人”。佛家劝导大众,多向内求,多多行善,不要作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佛教同样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

二、儒道释三家文化的差异

01

总体宗旨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02

世界观

儒家文化——这个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03

价值观

(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众生平等,在自觉觉他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儒、道、释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释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

三、儒道释三家,我们学习什么?

跟儒家学正气

儒家讲正气,何为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文天祥《正气歌》所以又说: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气到底是什么?孟子也说得清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靠的是正义和道德的日积月累,否则只会消退无力;只会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绝非伪善的人挂个招牌就能拥有。所以,浩然正气,靠的是养;养,靠的是诚。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

如何养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跟道家学大气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

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跟佛家学出离

佛家谈出离,两只脚站在了门外。因为在佛家看来人命呼吸间,无常瞬间到来,六道轮转不休,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认识这世界的本质是空性。《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修福文化)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区别,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学的便是这种看得透,放得下。《华严经》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本具佛性,都可以脱离轮回之苦的。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测八字518,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诉我们必须看破、放下,不可妥协,更不能拖延。按照宇宙真相以及它所包涵的宇宙规律为标准,来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真相及规律的各种习气,使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更贴近宇宙本性,最后达到与本性合一。

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欲望和执着,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要这样做、那样做,背后脱不开一个有所求,有求必苦。如果能认识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到六道轮回的苦趣,认识到生命无常的特性,生命不过是灵魂随业流转而不断生生死死的历程,才会对自己的生命要做一个交代,从而生出精进的出离之心,珍惜今生难得的人身和信佛学佛修道的殊胜因缘,精进修行,成就解脱。

因此,养好儒道释三气,则万法不乱心,万物不遮眼,万事不碍行。那么天地之间,又哪里不是通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