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的立场,十分有趣儒家一贯是出世的境界

题记:儒释道三家的立场,十分有趣

儒家一贯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则是无法做好入世的事的。圣人孔子入世,有的时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难难难,仍然要去做。

佛家则不然,佛家是主张出世的。当然大乘佛教也提倡入世修行,但是入世最终仍旧是为了出世,超脱一切。

道家与儒家释家不同。道家的高明之处,就是站在门槛之上,你说他出世儒释道三家的立场,十分有趣儒家一贯是出世的境界,他一步踏进来;你说他入世,他分分钟一步夸出去。

序言:高人郭象的见解,以经解经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古人形容的出世高人。他们不再为世间纷繁芜杂所困扰,人称“方外人”,方,就是界限、范围。而我们俗人,就是“方内人”了,逃不出五音五色五味的困扰。然而,入世的俗人,同样可以效法三教,有一颗出世之心,借此愉悦身心,或者认清事实,帮助自己更好解决人生中的疑问。都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对于出世入世,庄子前文借着三位高人的小故事,并邀请孔子和子贡做客串,用来讲明白自己的感悟;古语深奥,让我们听听同为古人的郭象解读。

1.内外之别,无为之道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真理、道是有极点的。极点就是最高的道。最高的道是什么?混沌。郭象称之为“内外相冥”,不是内、也不是外城市风水,又即是内、也是外。

郭象说,没有入世已久的高人,不同情理的,这句话可以说孔子;也没有终日静坐修行,而不能入世的,这句话送给菩提达摩、道衍法师、或者诸葛孔明。

紧接着,秘诀来了:圣人以入世修行、体验人生百味,作为修行自身的秘诀。入世的时候,“无心以顺有”,以无为的态度对待功名利禄。这样一来,虽然入世了,虽然红尘污浊,我却保持心中一点灵光,因此不会沉沦。上述秘诀,可谓儒释道三家精要,请有缘者留意。

2.劳累之因,处世之法

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

这句话,说得是世人为什么劳累:因为“见形而不及神”,世人注重外在、看重一时的功名利禄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却不知道那是过眼云烟;整天向小孩子一样乱蹦,手向着天空抓取,岂不知烟雾抓不住,只能徒劳无功;因此劳累,主要还是心累。

这种状态,就是“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陷入物质世界,不能过好真正的人生;就是“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体会造化的功能,以自然的感悟融入工作之中,这样才能“指挥若定失萧曹”,挥洒自如,犹如凤雏庞统判案,三下五除二就弄完了,还弄得很好。所以大家别说自己忙,忙是人生境界低;别说自己累,累是心中有所求。世人牢记本段任何一句话,必然有所得。

3.圣人之本,学问之精

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儒释道三家的立场,十分有趣儒家一贯是出世的境界,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弘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超俗盖世之谈矣。

上面的话,就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如果你不懂入世与出世当关系,认为修行就得找一座名山大川、静坐调息;抓一本经书、敲个木鱼;或是竹林萧萧、静诵黄庭;或是钓胜于鱼、孤舟蓑笠;那么你错了,你不懂入世与出世的真正关系。

郭象说,我把关于悟道的感悟,归纳入一个宗旨,是要让你们懂得,道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今人南怀瑾先生将儒释道三家合流,出入三大家,看来也与庄子不谋而合了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真是功德一桩。

郭象又说,如果认为孔子的道就是这样子,那么你太浅薄了,孔子何止是一?还有二三,乃至背后的负一呢!如果根据自己所见所想,就排斥他(孔子);却不知道他是入世的大家,而背后早已是出世的高人了!

郭象这里提出一个“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不要看表面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看他们的文章寄托的大义所在;这句话真是千古以来做学问的秘法。有缘者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