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阅读前,敬请先点击关注上面蓝色字体“罗氏金玉良言”。谢谢您。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唐代曾出现过“比偈子取胜”的故事。

这是一种“创心”的“思想智慧”竞赛。

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两个偈子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明“所有文章都是思想的排列组合”,而且是“最好的思想能够排列组合出最好的文章”。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色无相……神秀相渐修,慧能顿悟。

神秀还在拂拭的维度,而慧能已证悟了身心本空的道理:真实的世界是一个虚无的世界,那里面万物是平等的,是无生无死、无高无低、不生不灭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六祖慧能是一个没有读书、不识字的大智者,他留下的《六祖坛经》也是口述,由弟子法海集录的。

但是,后世对于《六祖坛经》的评价很高,说它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写并被称作‘经’的佛教典籍”。

为什么慧能的文章在诺大的中国被称为“经”?而且毛泽东主席都曾读过。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因为他的文章具有非常高深的思想。

所以说,文字和语法等都是表象,就像我们平常看到的世界同样只是表象一样。

在文字还没有出现时,当时只有思想而不懂文字的伏羲始祖,就是依靠思想创造了“无字天书”八卦,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主席评论历代帝王时说:能干皇帝多是老粗出身。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这些帝王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有常人无法比拟和超载的思想和精神。

刘邦的《大风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思想的排列组合,哪考虑什么语法、章法、格式?

还有朱元璋的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日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人家虽没有读过很多书,算不上知识分子,但人家有思想呀,会用思想排列组合写好诗。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内圣外王”不是说你的文字水平、文化水平要多高,其内核的东西就是“思想和精神”。

“三鼎(修身、治学、用世)”首提的“修身”,最重要的是修“思想”。

“创心”比“创新”更重要,王阳明《心学》精髓也。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有思想才是真“本事”,懂文字只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文字水平再高,甚至是文字“钉子户”、“通才”,但不一定能流传好文章。

因为“思想”才是真“本事”,是“能力”的推动器和翅膀。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能力”靠“本事”而变大变强变得更有用,“文字”靠思想而得以万古流传、泽被世人。

很多人看文章只是看文字这一“表相”,犹如一个人看世间“表相”而无法悟到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一样。

思想才是文字之源、文字之本。

文章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和精神,没有思想何谈什么文章、文化?

思想的高度决定文章的高度。

只是要体现这种高深的思想,需要精妙高超的排列组合文字而已。

“天下文章一大抄”是一句真话。

没有哪一篇文章没有借用、袭引中华五千年文化传统的。

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人写文章是用自己“生造”的文字和语法来传世的。

文字都是相同的,唯思想不同而已。

但,“抄”杜绝抄袭!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抄”是学习别人的点子、创新自己的路子,变众人的思想智慧为自己的思想智慧,把自己的思想智慧以同样文字不同排列组合的方式著书立说。

以“抄”为“炒”别人的文章为我所用,富我文义,增我文采,活我文风,立我思想。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蚕食桑而所吐丝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蜜者,非花也。”

“抄”的关键是“变通”。

不能照抄照搬复制全文当窃贼,要做到“抑引随时,变通会适”(刘思勰《文心雕龙·通变》),“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根据自己文章立意的需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地去剪取精干,移植良材,“望今制奇,参古定法”。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曰:“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抄”的妙处在于“思想的排列组合”,古人早就精通以“大数据”思维撅取“好字好词好句好文法好章法”。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套用李白的诗句“东风已绿瀛洲草”,李白又套用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又套用常建的“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大家都袭引了最关键、最神韵的一个“绿”字。

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KO其他诗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大白话中流淌着色彩斑斓,朗朗上口中夹着拂面春风,韵律抑扬顿挫,而且带着“似曾相识雁归来”的感叹和伏笔;其他诗总感觉有工匠气;春风/江南简单常见,但是经过诗人的组合,特别是加了个对创造意境更加重要的词“又”字,寄托了深厚的思乡情绪,能轻易地引起人的共鸣。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还有,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是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饮酒)。

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化用了鲍照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白头吟);

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是化用了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欲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化用石曼卿的“月如无恨月长圆”……

这些诗的特点,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创心”性地排列组合文字,只是把这些已经带有意境的文字更加活学活用,“加减乘除”自己的思想智慧包括意境,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的是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前后一对照,“皮囊”变“灵魂”!

古今中外有更多的人都在“抄”《离骚》,而且很多已经“抄”出影响力,这种大师级的“抄、炒”亦是思想的排列组合,只是“此时此地此景”而已。

从天空上抄下一片云彩,没有罪过,只是要把这云彩剪裁成神马而非浮云。

把自己的天空放开,才能把天做大,才能感受到“大至无大、小至无小”的“极我”“皆无”境界。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最喜《离骚》之东晋王恭的话最具代表性: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到了唐朝,向屈原老师学习的文学浪潮从未间断……

45位诗人在75首诗中,讴歌赞颂过屈原。

屈原跟月亮、边塞、田园一起,堪称唐诗创作的灵感缪斯。李白卖力在作品里为屈原歌颂了二十多次,如“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还模仿骚体诗,“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还直呼,屈原死后“无堪与言”。

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完全脱胎于屈原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和《离骚》里“风飒飒兮木萧萧”是不是好相似?

陆游宣称“听儿诵离骚,可以散我愁”。清夜焚香读楚辞,恭恭敬敬的把屈原摆上了神坛。

李清照高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鬼雄”二字出自屈原的名篇《国殇》。

苏东坡不仅作有《屈原塔》和《屈原赋》,更是直接表白: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尔……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自己的思想智慧用离骚之一母体文字来进行排列组合,有点像“换心术”和把生人变成机器战士的“不死战神”。

只要你的思想智慧源源不绝,排列组合只是一种简单的技巧和手段而已,是“道”与“术”中的“术”。

只要思想智慧的有认知差距,相同的文字经过排列组合后自然就不同: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领导重视和重视领导;打铁还得自身硬,打铁必须自身硬;5瓶果汁10元和10元5瓶果汁;“我爱的人在别人的怀里”和“我爱上别人的怀里的人”;修佛抽烟和抽烟修佛;“两年前”与“前两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与人的关系……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还有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不同的情境下相同文字的排列组合同样会发生不一样的意思:

小的时候偷偷吃泡面,长大后偷偷吃泡面;小时候怕父母知道,长大后怕父母知道。

以前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

以前谁都看不上,现在谁都看不上;

以前无话不说,现在无话可说。

一碗泡面两种“说法”:瘦子吃了,人家说他“难怪那么瘦,都是因为总吃这种没有营养的东东”;胖子吃,人家又会说“别再吃了,再吃胖死你!这种垃圾食品都吃!”

还有中文考题:“你的牙真好看。”“哦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那是假的。”“真的?”问:牙是真的还是假的?

更“要命”的题目是“请考生写出以上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2、剩女产生的原因: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3、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4、女致电男友:我到西直门了,你快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5、两种人容易被甩: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6、想和某个人在一起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喜欢上人家,另一种是喜欢上人家。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为什么会出现文字排列组合几乎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出现不一样的意思?

那就是“思想”不一样,情境不一样,理解肯定也要不一样。

这是一组关于“酒色财气”的组诗,从“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直可以上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佛印和尚的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从证悟佛家之空性来谈,提倡完全和酒色财气相绝缘,出离世间,是佛家的出世思路,是内圣之法门。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苏东坡的诗“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强调对待酒色财气关键是把握一个度,中庸之道。是从儒家个人修身方面来谈,也属于内圣之法。

王安石的“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和宋神宗的“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则从“酒色财气”对国家社稷的正面作用来谈,肯定了酒色财气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

一个是贤相的眼界,一个是王者的格局。都属于外王之道。

这就是认知不同,感受不同,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说出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故此一人一术一道。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数字相等,文字相通”,造就排列组合文章的完美中国文字。

汉文化里,数字是可以相等的,1生2,2生3,3生万物…1=100;100=0;1=2;2=1;1=3……一而二,二而一;道而一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二,二而一”出自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解释为: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1=100”就是“一呼百应”,以“1”当“100”就是智慧。

“100=0”就是“不管以前干得多好,如果错大了一次,一切便成为0”。

汉文化里很多文字,因为其内涵和基本意义相同或相似,纵使经过了一定的排列组合,同样相联相通。

阴阳=相对论=中庸=知行合一=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群龙无首……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文字在一些时候,或者是在一定条件下,是相通的,也是相成的。

“阴阳”学说是中国人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就是“相对论”,“相对论”无非就是“相对而言”,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包括运动、静止和引力等都是相对性原理。“阴阳”亦是,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阳互动,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中庸”最早来自尧传位给舜时说的“允执厥中”,亦是“相对”的学说,时阴时阳,时中时偏,但永远要往“中”“庸”的方向走……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知行合一”同样拥有“中庸”和“阴阳”的内涵和外延。“知行合一”最核心的意思,是“阴阳互动、阴阳并用”,“知”是为了“行”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行”促进“知”,两者不可偏废。

同时,“知行合一”就是“中庸”的另一种表述,“中”与“用”,“知”与“行”相通相用。

“无为而治”同样拥有以上几个词义的内涵,按照规律治学、用事、治世,符合自然的、规律的“道”,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什么时候该“阳”什么时候该“阴”?什么时候该“中庸”?就用“无为”而为的“客观规律”。

“天人合一”要达到的维度,就是要“阴阳”“中庸”的一致性,就是要“知行合一”才能得到功成。“群龙无首”说的是一大群人中,好像没有“领导”一样,时隐时现,到了这种境界也确实不需要“领导”(首),这和“无为而治”是同一道理的,靠制度、靠规律才是上上之道。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中庸”也和曾子的《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同频共振,“中和”才是“明德”和“止于至善”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身心兼修,阴阳相济,内圣外王,才能真正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文字告诉我们:天下道理是相同的。

“天下一理,圣贤同心”。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很多成语“万殊一辙”、“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变不离法”也阐述这个道理。

思想和精神永远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文字的排列组合只是方法。

文章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境界。

一篇好文章首先要有好思想。

王梦奎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古人论兵法,有“运用之妙佛家的出世思想是什么,存乎一心”的说法,写文章也是这样。很难说清楚文章写作的奥妙,也不能靠读“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把文章写好。往往有这样的情形: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总像窗户纸一样,隔着一层,看不清里面的究竟;一旦捅破了,就会豁然开朗,“通”了。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至于如何更好地排列组合文字把思想和精神升华后“传播”出去,四种技巧值得参考。

一是“杂交写作”。

就是:利用互联网优势和文化传承的资料优势,把人类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史诗、神话、戏剧、故事、史传、小说、电影等叙事艺术的创作经验,集人物小传、故事设计为一体,融创作教程、写作软件于一炉,能轻松设计言情、家庭、武侠、悬疑、历史、社会、科幻等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故事,帮助影视编剧及小说作家、写手多、快、好、省地完成构思、创作和修改工作。

说白了,就是要应用多种手法、章法、技巧等以形散神聚的办法把思想展现,把文章写好。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二是“跳笔”写法。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就是:指在写作中,对叙述描写不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段和段落省略,简练概括新闻事件的方式。跳笔的“跳”有两层含义(电影镜头般裂变或跳变):事件逻辑跳跃:不按事件发展先后、逻辑顺序写作,而是省略非重要情节,只概括事件轮廓。文字、语句跳跃:不过分注意文字、上下文间的衔接性,句子间、段落间跨越大。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三是托物言志写法。

就是:让“自己”通过世界万物去表达。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文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四是“顶天立地”写法。

就是: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雄伟高大,气概非凡。

顶天,就是要吃透中央精神,与中央保持一致,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更加自觉主动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立地,就是要贴近实际,紧接地气。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顶天立地”,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知天高地厚。了解国情、熟悉民情。要知天有多高,就必须吃透中央精神,弄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知地有多厚,就必须迈开双脚,深入调查研究,倾听时代的呼唤,摸清群众的脉搏。

二是重天地对接。要善于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吃透两头,是为了沟通上下、连接两头。

三是求天地融合。就是我们常讲的“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大六壬,也是我们做好“顶天立地”文章的目的。

一个人顶天立地,就会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一篇顶天立地的文章,就会有影响、有分量。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需要作者本人授权。欢迎转发本公众号。)

罗金良(梅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级政工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获得“中国改革开放40年·报业经营管理先进个人”称号;获评为“2019传媒中国年度融合创新人物”称号;曾获得梅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曾被梅州市委市政府评为首届梅州市优秀记者;曾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出版个人专著《新闻聚焦》,编辑多本书籍;发表上百万字作品;有多篇作品获奖;作品刊登各种报刊杂志及网站、两微一端等,曾在“今日头条”、“凤凰新闻”、“企鹅号”、“网易新闻”、“百家号”、“搜狐新闻”、“一点资讯”、“华人头条”等公众号发表。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

罗氏金玉良言:《六祖坛经》中的“比偈子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