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需要用器来表达道吗?(深度好文)

你提了很多问题,我来一一梳理吧。

首先,儒道二家如何影响中国建筑,其实,不仅儒道二家,佛家乃至西方各家都有影响人们的使用的建筑,因为建筑就是人们生活的容器,是人们将自身行为外延的载体,而人们的生活、行为都是由潜在的思想来影响和指导的,所以,这些外延出来的载体,不仅像建筑、其他如音乐、语言、舞蹈、社会结构等都会受到各类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这些外在的载体其实就是思想的另一种诠释罢了。

其次,你谈到了通过器来表达道,首先道是什么?道需要用器来表达吗?道需要表达吗?所以有些问题不要一上来就直接问,因为一些基本概念都没弄清楚就将不同的概念窜连起来是会导致自己迷失的。我想你所谓的器来表达道,是不是就类似以文载道的概念呢?

若是以文载道类似的以器载道,那当然是可以的,建筑作为一种传播载体确实可以起到和语言、音律、数字等一样的效果,就像上述网友所说,“器物是具体事物,感知于人的五种功能感官,因此也就无非是充分利用人的五种知觉现象的感官来塑造思想的传递。”

道需要用器来表达道吗?(深度好文)

当然,我补充下,其实也不止五种知觉,应该像意识层面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潜意识层面的,建筑都能表述。作为传达含义的建筑,实在是一种多元表达载体,像光线的明暗、空间的序列、各种色彩的运用、符号的运营、建筑造型的暗示、功能的分布乃至私密公共的配比、自然和人工环境的配比等都在表法,都是可以叙述的一种手段。

当然,解读这种叙述和我们看一部电影不太一样,解读这种叙述是各种感官并用的综合性行为,既可以看,也可以通过肢体运动来体验,也可以听,还有触觉乃至意识或潜意识的体验道需要用器来表达道吗?(深度好文),是多元的。一般我理解的就是通过使用,来解读其中的蕴含的含义。

就那你所说的儒家或是道家来说,其实儒家重规范,道家重自然,两者都是可以通过行为的暗示来传播其道理,我们看到故宫的各宫殿的排布,就是一种秩序的体现,有等级;像古代大户人家的大厅分男厅和女厅,或是主殿、厢房等等。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直接作用,不仅在城市、建筑这些大尺度空间规范上有,小到室内布局陈设,家居细节,材料运用以及颜色等级上都有体现,从各个角度暗示了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堪称一部建筑行为的《论语》。

像现在的雄安新区规划,或是什么规划的,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些内涵在里面。通过行为在建筑空间上的规范,进一步的完善人们的伦理性,比起直接说教来说,更加潜移默化。

当然到了后期道需要用器来表达道吗?(深度好文),可能有些人会在建筑上雕梁画栋,将《二十四孝》刻在上面,那么这种表达相对来说就比较的直接和表面了。

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等等理念,这些在建筑中也能找到,比如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一池三山、小中见大、不对称等都是道家哲学的体现。当然也包括风水等具体到选址、布局和各种搭配处理中。

当然佛家在寺庙的建设中也有将佛理融入进去。

所以我们从中国的建筑或是城市布局中完全能看出中国文化的构成。中国人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很好的融合在建筑的建造布局中,而通过日常行为的接触,就能潜移默化的接受这些熏陶,不知不觉就能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超越自己了。

道需要用器来表达道吗?(深度好文)

这个和当今西方现代建筑完全是不同,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不重视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因此建筑上标新立异、极尽奢华、或阐述消费主义或歌颂权力,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人即便不迷失也会迷失,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的,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都是知识分子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都是有一定社会责任的,要通过建筑语法去传递一些真善美的价值观,若是用建筑的手法去刺激人们消费或是增强阶级差别,服务于权力,那么这个建筑也就别学了,还不如去做投资算了。

继续来谈思想和建筑的关系,我们从中国人建房就能看出这些文化的作用,儒家 道教各自都占有一部分的比例,一般来说,和社会互动有关的功能都是强调儒家的布局模式,好比一个人的处事立命的根本都是按儒家的做人道理来打基础的。在此之余,比如一些休闲性功能,像庭院、园林等都是按照道家思想来打造,就像修行道家的人,在约束自己行为规范的同时,也会有些天真烂漫的情操等,所以一户中国的民居,其实同时包含了这些内涵,可谓生活休闲两不误,当然生活区和休闲区区别还是有的。

器以载道,其实本质上就是将思想通过一些建筑空间手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人们周而复始的吃喝拉撒中,从而促进人们念兹在兹提升自己,能够如此巧妙的将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移植在人们生活的基因,也就是建筑中,即便没有了文字记载,而只要这些建筑法式传承下来,人类还是能够维系在一个文明的方式。

这种生活和道德高度融合的现象,即有人类自发的行为,也就是自身行为外延外化的结果,肯定也少不了贤者从中指导的功劳,可以说,是一个长期发展才会有的状态。

道需要用器来表达道吗?(深度好文)

如果说,将建筑视作一种类似语言的载体来诠释道,那么上述的解释的“器以载道”就差不多是这个理了,这种解释侧重于器,也就是以器释道,以器普及传播道,以器教化。但是若是从另一种角度看,那么问题就更加有趣了,当然这得回到“道”来看:

从“道”这个层面看,我觉得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可道”其实很有道理,道,其实是无所不在的,不是说只在器上,真正悟道的人,看什么不是道?

我摘录了一段以供参考:

《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有言:“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意思是说 所有的有相的东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变现出来的,本质还是自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虚妄,虚妄就是妄念,就是迷惑了的自性。自性迷惑了就表现为种种世间的东西,而自性清净了就表现为佛国净土。

因此,器也好,道也罢,从究竟的角度看,是一不是二。当然,这是悟道的圣人的境界,我也只是拿来随便说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