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孔子的 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政治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 孔子的教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育思想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思想 2、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 的内容 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影响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主 伦理观:人性本恶 荀子 要思想 政治上:礼法并施 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 独尊地位 2、董仲舒的思想 “大一统”的理论,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的确立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 3、“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 (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融合儒道佛) 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佛道兴起及儒学面临危机 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程朱理学 ③ 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事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明 两大流派 陆王心学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即理也” 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1.出现的背景 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④主张男女平等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主要观点: (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思想: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① 强调治乱标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② 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③ 改革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2、评价: (1)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黄守羲的思想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 (3)“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时代特征; ★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1、主要观点: (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①《日知录》说:亡国——改朝换代,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

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学术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① 主张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

2、基本评价: (1)以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 王夫之:唯物思想 1、主要观点: (1)唯物论:认为“天下惟器”。 ① 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 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客观对象引起主观认识,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认识的。

(3)辩证法: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 (4)发展观: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闪烁着革新的思想光芒。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

2、基本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评价: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历史课06月10日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2)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4)阶级基础:士阶级崛起和受重用(5)文化基础: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 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 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 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 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庄子 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家: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 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 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②、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② 君权神授;③ 三纲五常;④ 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7、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1)、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最好分点答,言简意赅】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孔子的 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政治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 孔子的教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育思想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思想 2、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 的内容 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影响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主 伦理观:人性本恶 荀子 要思想 政治上:礼法并施 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 独尊地位 2、董仲舒的思想 “大一统”的理论,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的确立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 3、“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 (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融合儒道佛) 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佛道兴起及儒学面临危机 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程朱理学 ③ 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事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明 两大流派 陆王心学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即理也” 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1.出现的背景 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④主张男女平等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主要观点: (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思想: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① 强调治乱标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② 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③ 改革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2、评价: (1)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黄守羲的思想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 (3)“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时代特征; ★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1、主要观点: (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①《日知录》说:亡国——改朝换代,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 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学术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① 主张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 2、基本评价: (1)以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 王夫之:唯物思想 1、主要观点: (1)唯物论:认为“天下惟器”. ① 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 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客观对象引起主观认识,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认识的. (3)辩证法: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儒家思想民贵君轻,静止是相对. (4)发展观: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闪烁着革新的思想光芒. 2、基本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评价: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我就列一下提纲,很明确的

先秦时期是百家齐放,也是三教九流形成时期

后来确立秦朝的法治,即韩非的法家学说

西汉初期因为连年征战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因此也就出现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兴盛打下了基础

到汉武帝时,取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真正兴盛

然后东汉时期佛教也开始流行,不过当时佛教还不占主流。魏晋时期则以玄学为主,主要是当时三国后西晋统一,但政治不稳定,比如八王之乱等,因此这个时期世人大多都选择逃避,所以当时盛行道学,《道德经》《庄子》《周易》被称为“三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就有劝人不要避世的思想)

南北朝时期是佛学的大兴,既有达摩来华,一苇渡江,少室山面壁坐禅而后留下易筋经与洗髓经

接下来的隋唐时期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家有三省六部制及科举,道家有陇中世家支持,佛教有后来的武则天支持。当时士大夫盛行儒治世,道治心,佛治身。

五代十国基本差不多

宋朝理学开始兴盛,即改变了的儒学,然后明朝八股制度儒家思想民贵君轻,理学一直控制到近代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自汉武后一直以来都是儒法兼用,儒治表,法治内。

5.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和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儒家思想民贵君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扩展资料:

主要学派

1、程朱理学

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宋朝时,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儒学主流。朱熹作《伊洛渊源录》确立了北宋理学产生、发展、传衍的历史统绪,使之具有一个统一的学术流派的地位。

2、陆王心学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

南宋时期,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陆九渊的哲学观点是“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经明朝王阳明发展为心学,形成了“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的根据则是《尚书》中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明代晚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进行的义理之争转入了儒家文献的全面考证,由此产生了顾炎武的汉学。

3、宋学与汉学

汉学与宋学的对立是清代儒学的主线,又因满清变成儒学和皇权的道统之争,康熙等以宋学的名义逐渐从儒学士人手中夺取儒学道统。戴震指出无论程朱还是陆王都掺杂了释道的成分,作《原善》《诸言》《孟子私淑录》以及《孟子字义疏证》寻找纯粹的孔孟之道。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儒家思想

6.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概述其历史地位及演变过程列举对其发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2 地位: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 演变过程:

(1)春秋晚期,应运而生(孔子创立)。

(2)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统一,倍受打击(焚书坑儒)。

(4)汉朝初期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

(5)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

(6)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4贡献: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题目 简答题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 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

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1理1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

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