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学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王道

(十三)儒学内圣外王思想

王廷信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学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王道政治的经世之用,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法则。其中,内圣指内有圣人之德,外王指外有王者之政。孔子在内圣外王的哲学理念中体现着"修已安人"与"修已安百姓"的统一。内圣外王思想的主要表现:

首先,内圣外王理念的历史渊源与本质特点。内圣外王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篇》,庄子指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是庄子对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之道的理想化描述。由于庄子对此并没有全面论述和进一步贯彻实施,而这一思想理念与孔子的伦理思想高度契合儒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学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王道,使内圣外王之道逐步成为儒家人格理想而不断发扬光大。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修身做人是人生的根本任务,也是内圣外王的重要内涵。内圣主要指内在道德修养,也称为仁学或内圣学,就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高尚道德境界。外王主要指外在的政治理想,也称为礼学或外王之学,就是把主体道德修养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之中。子路问仁。孔子说:"修已以敬。"子路问:"如斯而已乎?“孔子说:"修己以安人。"子路问:"如斯而已乎?"孔子说"修已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对人生修身由低级到高级讲了三个阶段而达到了高尚道德,为儒学内圣外王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为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二,儒学内圣外王在孔子思想中是政治和道德的统一儒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学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王道,是"修己安人"与“修己安百姓"的统一,也是实现儒学内圣外王的内在统一。修已安人和内圣是修已安百姓与外王的基础和前提,而修已安百姓和外王是修已安人与内圣的延伸和必然结果。其辩证关系是:修己可能为王,为王必先修己。孔子主张"为仁由己"的内圣思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一个人要成为高尚的仁人,关键靠自己的努力。只要想要仁德,经过刻苦努力就能得到仁德。要实现内圣外王的政治归宿,只要努力去践行,达到一个真正的君子人格也就实现了伟大目标。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按孔子的要求,自己立身也让别人立身,自己通达也让别人通达;自已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达到了这样的君子人格就可以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孔子主张道德引领政治的外王思想。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强调以道德引领政治,就能使政治惠及民众,受到民众的拥护,为内圣外王创造良好的条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兔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以广大百姓为对象,以道德和礼义为举措进行治理,既能让民众明人伦、知礼义",又能取心于民、稳定民心,实现社会和谐与文明如何正确看待儒家思想,使儒学内圣外王之道顺利实施。儒学经典巜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的三纲令为儒学内圣外王提供了道德内容和道德标准。而《大学》中的"格物、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为实现内圣外王提供了重要路径。《大学》這一思想促进了内圣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指出:"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如何正确看待儒家思想,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中国哲学史简编》第一章)显而易见,内圣外王之道不仅是重要的哲学命题如何正确看待儒家思想,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重要借鉴意义。有现代诗句为证:

修己安人内圣成,

外王之道安百姓,

儒学功夫在仁道,

内圣外王立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