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道家思想 “老话”如何变成“新词”?丨评《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

道家养生思想_道家的音乐思想_批判道家思想

《儒道与现代社会》,方旭东着,中华书局,2022年1月版,375页,48.00元

三年前,笔者阅读了方旭东教授的著作《新儒学的本质解读》,并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新书座谈会。当时我特意指出,作者将生活经验融入儒学阐释中批判道家思想,并非只是学术讨论的随意作品,希望以后能出版更灵活、多样、现实的作品不受当前学术论文死板模式的限制。今年年初,当我读到徐东教授的新书《儒家道家与现代社会》时,我深感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部不负众望的杰作。徐东教授以其“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以礼教道德为核心的文明之地,中国以外的四夷是野蛮人。然而,当近代中国世界与西方世界发生碰撞时,中国人开始睁大眼睛看向另一个世界,并逐渐发现西方世界也有文明的元素,这与当时的野蛮人不同。过去的。严复曾说:“今日之夷,非远古之夷。” (《论世界的急变》) 西方世界在神器技术、法律法规乃至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水平甚至高于中国世界。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的系统、不断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引进和吸收,最初是器具和技术,其次是规章制度,最后延伸到思想和文化,从而开始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进程。儒家、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大大小小的传统,要想实现现代的转型发展,就需要与西方思想文化对话、交融。基于这一思想,作者引入西方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女权主义、动物保护主义等理论,对儒家和道家的忠孝节和动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可见作者既有温情厚重的传统关怀,也有现代的反思与批判视野。正如他所说:“作者对儒家不是‘道歉’,而是分析或推测。这种分析或推测,本质上是一种对儒家和道家的重新诠释,也是一种思想实验,也是一种思想实验。是实现当代儒道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唯一途径。” (“前言”“)也是思想实验,也是实现当代儒道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由之路。” (“前言”“)也是思想实验,也是实现当代儒道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由之路。” (“前言”“)

中国传统社会有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妻、长子、朋友。有信有信。”(《孟子·滕文公商》)传统的忠孝节三大核心价值观对应着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是第一正如作者所说:“‘忠’是‘君臣’的道德,‘孝’是‘父子’的道德,‘节’是‘婚姻’的道德。 ’。”(《前言》)西汉时,为了突出君臣父子关系的重要性,与夫妻,董仲舒将这三组关系命名为“三张牌”,并站在天上进一步阐述:“凡事要和睦……妻子是丈夫的结合;儿子是儿子。父为合,臣为君合……子亦为父,君为臣,臣为君。君臣之义,父与子,夫妻,都是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阳有无事独行,始不奉献,终不分功德,二者兼有。” "

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为阴阳。阴阳虽分,却相含,相辅相成,齐心协力。,父子批判道家思想 “老话”如何变成“新词”?丨评《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夫妻,虽然是分开的,但又相互包容,缺一不可。他们必须相互合作才能一起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纲是五缘前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古代,三纲与三缘是可以互换的。义。父子相亲,夫妻相和。”朝鲜王朝编纂的《三证行史序》中说:“有五通天下,三引为先。“作者还指出,”

但另一方面,自从董仲舒以来,三本主导又有了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阴阳不完全相等。, 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大臣、儿子、妻子处于辅助地位。亦是天之制。”(《春秋番录:天辨人》)“子奉父命,臣妾受君命,妻受夫命。 ”(《春秋番录·顺令》)东汉班固始建于东汉。编《白虎通》时,引魏书言:“何为三义?他们是君臣,父子,夫妻。” 妻为导。”(《三导六纪》)“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特别强调君、父、子的主体性。丈夫凌驾于臣子、妻子之上。近代以来,它成为反对公民权利平等的根据,正如张之洞所说:“所以,如果你知道君臣之道,民权理论不可行;如果你知道父子的原则,就不能说父子同罪,不守丧祭;如果有指引,男女平等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励学篇·内篇·明纲》)因为这种说法与现代平等社会格格不入,因此饱受诟病。现在很多人把三卡理解为君、父、夫对臣、子、妻的单边支配命令,而忽略了君臣相互包容、合作的意义,父子,夫妻。

面对受“现代”洗礼的青年学生,如何将散发着“陈腐”气息的“忠孝节”“老字号”变成快乐轻松的“新字”接受,这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前言》)作者的做法是把“为什么忠诚”换成“政治义务怎么可能”,“为什么孝顺”换成“成年子女对父母有什么义务”,“贞操的现代意义” . 什么是“什么”被“儒家女性观”所取代,使这些古老的问题呈现出现代的风格,本书的主体部分也随之展开。

作者首先考察了儒家和道家对政治义务的看法。政治义务来自西方,相当于传统儒家和道家的君臣关系。然而,在西方,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关联的。在中国传统中,权利意识相对较弱。基本上,义务问题只是从一个维度来考虑,重点是君臣之义。作者以孔、孟、荀为代表,探讨了儒家的政治义务观,认为孔子所说的“长幼之分不能废”、“鸟兽不能同归于一”。组。“在政治哲学中,它属于“自然责任论”和“群论”。这意味着人与生俱来对一个社会群体负有政治义务,而在中国古代,君主是国家或政府的化身,这使得君臣之义成为普遍的、合理的存在。孟子也肯定了君臣的义,但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的政治义务观类似于“契约论”,其“不召臣”的教导表明,臣没有义务服从。统治者无条件。这个条件是国家为他提供保护。荀子从人的自私会导致战争的角度来解释孔子的政治义务观。只有服从统治者,人们才能生活在一起,彼此和睦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显然认为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这可能颠覆了孔孟相呼千年的说法批判道家思想,人们不禁担心孟子的命运。不过,作者也指出,“契约论”的含义也可以从孔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中得到解读。互为因果已经更接近于“契约论”的思想,所以孔孟也可以是孔孟。由此可见,孔子不愧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人的许多思想都可以追溯到那里。儒家、孟子、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儒家。当然,没有问题,但它们并不完整。宋代以后出现了新的儒学,即宋明理学。宋明理学门类庞大,流派众多,思想多样。笔者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将其浓缩提炼为“万物仁于一体”。“仁”就是“人”,即一个人对他人有义务,他的政治义务是沿着孔子思想的方向发展的。实践“万物仁”的主体是“大人”和“君子”,所以在这种“一统论”的背后是一种“精英政治”。

关于道家的政治义务观,笔者以老庄为代表进行论述,将老子的基本命题概括为“不争”。就政府而言,政治应该尽量不出现任何积极的作为,即“不作为”。国家越小越好,政府越无所作为越好。作者还念出了老子的潜台词,如果可能的话,不要国家,不要政府,不要做国王,这就引出了庄子的政治义务观。庄子否认有所谓的“政治义务”,无论是改变当下的黑暗政治,还是实现个人愿望,都不构成从政的理由。积极参政,履行所谓的“政治责任”最为重要。下贱的事,人应该做的就是好好照顾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完全的健康和幸福”。儒家圣人尧舜,其实与盗贼无异。他们不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与“禁用”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除老庄外批判道家思想,作者还将《论语》中的隐士作为道家进行了讨论。孔子时代,道家还没有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只是一个传奇人物。《史记》中,有老子、李二、老来子、太师丹三人,司马迁并不能完全确定是谁。老子只能感叹:“老子是个隐士。” ("

如果说政治义务的讨论是政治哲学,那么作者所讨论的孝道就具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双重性。孔子提出“孝仁至忠”,从子对父的“孝”,衍生出臣对君的“忠”,孝政学由此建立。 . 之所以能这样推论,是因为“孝”的本质是“对上级的尊重”,可以培养顺从的习惯。对此,“孝”造成了不平等的关系。在这个扩展之后将形成一个权威的社会。由于孝道的双重性,“孝道”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笔者就“丧三年”引发的孝道争议作了多次探讨。载我试图从结果论中提出反对意见。“公平游戏责任”理论被用来论证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孝道的义务,这一理论在近代受到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由意志”理论的挑战。既然父母选择生孩子,那么他们就有责任抚养孩子,直到孩子长大独立,而孩子作为自由的个体,在长大独立后没有义务赡养父母。从西方权利和义务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孝道建设确实面临着很大的理论困难。关于“丧三年”的期限,笔者做过很详细的调查。儒家在坚持其基本理念的同时,在不失灵活性的情况下,在现实中进行了一些适应和调整。后世将其实际长度缩短至二十。五、二十七个月,也采用“改日为月”的方法进行改换,或者用“心丧”来补充甚至代替实际的丧,这样这种丧系统就更合适了. 民心相传,其中所体现的“忠”“孝”价值观也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儒家所提倡的礼制,不是冷死法则,而是还是很温暖的。佾”

道家不认同孝道,所以很少有正面的讨论。笔者以《庄子·屋面植物》为代表,探讨道家对孝道的批判。孝道与儒家所倡导的其他道德一样,被批评为虚伪。一方面在道德实践中脱节言行,欺骗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又以道德为追求名利的工具。道家以保全身体、维持生命为根本,任何为了追求道德而牺牲生命完整性的选择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它对孝道的批判并不直接指向单纯无私的孝道。父亲和儿子,但落在“” 孝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评价机制,与利益分配挂钩,造成道德的虚伪和腐败,人性的扭曲。正如《庄子·人间》所说:“德有名,知无争”。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正如笔者所指出的,在“孝道”盛行的东亚国家,也曾出现过反人类的孝道事实。

如果说作者所讨论的政治义务和孝道问题分别对应于传统的儒道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那么接下来讨论的女性问题对应的是传统的儒道君臣关系。丈夫和妻子。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女性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提高,女性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儒家对女性的理解是建立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服从阳的模式之上的。第一个美德,在一夫多妻制下,构成了女性对男性忠诚的事实上的义务。道家也用阴阳模型来理解男女之间的关系,但认为女性的东西比男性的东西更有力量。老子对女性的仰慕是建立在承认女性地位低下的前提下,他并不觉得卑微有什么不好。儒家的女权观不符合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自然不受女权主义的欢迎,而道家的女权观其实也不是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理性健康的女权主义要求男性尊重男女之间的差异,同时要求男性不要以男女差异为理由歧视女性,而儒家所提倡的男女差异观,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后天建构的性别差异的“本质主义”性别观,导致本质的存在,尤其是个体的存在。近代以来,儒家的女性观饱受诟病。尤其是程毅“饿死是小事,不听话是大问题”的说法,更是被指责为“杀人不眨眼”。就程毅本人而言,他并不以再婚为忌讳,儒家也从来没有在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追求过死板的贞操观念。而且,儒家道德不仅针对女性,还要求男性遵守道德,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深,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动物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基于对传统儒家和道家的现代诠释,作者也需要面对和回答这个问题。在动物的使用上,儒家和道家都诉诸“自然论”,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儒家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使用动物的理性,而道家认为动物天生自由,人类对动物的使用不符合其自然本性。对此,儒家还是可以面对现实,而道家则过于理想化。儒学源于孔子的“ 环境问题和动物保护问题不突出。这是由历史和“我所见所闻”形成的,但儒家的同情和同情一定会反思这些问题,并激励现代人。

作者的个人兴趣和研究专长基本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本书通过现代思维和对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来推动其现代化。这种转变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本书是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并没有以教科书式的方式教授儒家和道家,而是想强调儒家和道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影响力,避免成为博物馆式的展示。这就需要努力用儒家和道家去思考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使儒家和道家能够从理论到方法,从知识到能力,使儒家和道家可以用来思考和应对实际问题。“变旧为新”。例如,孟子的“性善论”导致“以信为前提,胜于猜疑”批判道家思想 “老话”如何变成“新词”?丨评《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可以启发人们思考是否可以建立一个以人的善为基础的信任社会。自然。虽然“三年不改父道”、“父母在,不远行”等字面意思已经过时,但今天可以理解为“父辈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好继承”,“孩子在选择职业或父母在制定个人计划时应适当考虑。” 这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基于人性善良的信任社会。虽然“三年不改父道”、“父母在,不远行”等字面意思已经过时,但今天可以理解为“父辈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好继承”,“孩子在选择职业或父母在制定个人计划时应适当考虑。” 这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基于人性善良的信任社会。虽然“三年不改父道”、“父母在,不远行”等字面意思已经过时,但今天可以理解为“父辈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好继承”,“孩子在选择职业或父母在制定个人计划时应适当考虑。”

在写作中,作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包括细密的典故考证、细密的故事案例分析,以及穿插生动的诗戏,而这些讨论绝不是理论上的空谈,而是丰富了真实的亲身经历。让阅读变得有趣,没有普通学术作品的昏昏欲睡感。与美国法律中的沉默权一样,作者引用了美国电视剧《侦探猎人》的经典台词,并从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米兰达诉亚利桑那案”的判决中进行研究。为阐明孟子的“契约论”政治义务观,笔者以“不召臣”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故事为例,逐字分析。又如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的情节和诗人北岛的“我不相信”的呼喊,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脆弱的,而“善性论”只是一个前提充其量是相信别人。,要相信人是好的。通过引用鲁迅的《诺拉走后会发生什么》和英国作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来说明女性独立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地位。作者对“仁者合一”、“仁”与杀生、孝道为何而立、现代社会面临的困难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都是建立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现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之上的。

作者运用西方诸多理论对儒家和道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未来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女性问题、动物问题等前沿话题可以继续深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儒道与西方相关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运用这些西方理论进行理解和评价时,难免会出现恰当性的问题。例如,笔者认为孟子的政治义务观类似于“契约论”,并用“契约论”来讨论孟子关于君臣双向关系的理论,从而引出一些后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孟子的“ 另一方面,要注意中西方“契约论”的差异。通过比较中西“契约论”的异同,梳理中国“契约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而建立现代中国“契约论”。市场交易和商业信用都是以合同为基础的。

另一个例子是“性善论”。作者认为,充其量只是一个前提。相信人是好人,在现实中未必能证明。它主要是对人们来说可能更合理的位置或设置。这显然是基于西方哲学立场的结论。熊十力和冯友兰当年就这个问题争论过。冯友兰说良心是个假设,熊十力大吃一惊:“良心是个陈述,你怎么说是个假设!”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牟宗三,他一直记在心里,并用它来证明人类有理智的直觉,这是道德的基础。形而上学的实现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如果“理论善良的本性” 只是一个更合理的设定,儒家的功夫理论是如何展开的?有必要知道至善的本质吗?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介绍了西方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理论,并将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进行了比较。介绍阮极、嵇康等在道教中非常突出的魏晋玄学人物,会更加充实。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东汉以后,为了应对外来佛教的挑战,道教与求仙、炼丹、医学、占卜、星象炼丹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道教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无疑是“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道教不仅存在于遥远的江湖之中,而且存在于庙宇之中。朝代也受到许多皇帝的崇拜,成为“伟大传统”的一部分,这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道教门派众多,思想多样,也吸收了儒家和佛教。如果也纳入讨论,恐怕会超出这样一本书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