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儒家儒学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

摘要:陈来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儒学界的重要哲学史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集中在对根源期和发展期的儒学研究上,他的思想集中在儒家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的创新上。《古代宗教与伦理》等书研究了儒家思想的根源,认为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生成的直接基础和源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两部经典之作,代表了当代宋明儒学研究的两重境界;《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让船山思想重归道学正统,破除了启蒙思潮说所投射的一些虚假影像。陈来的儒家儒学文化观比较丰富,是其从事儒学研究及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仁学本体论》等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作,陈来由此构建了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新思想体系。

关键词:陈来;价值儒学;仁学本体论

陈来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和儒学界的一面旗帜,是三十余年来中国哲学界的重要引领者,是业界当之无愧的大先生。他在宋明儒学、先秦儒学、现代新儒学的研究及儒学的传承和创新上都有重要著作问世,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他既是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成就的哲学史家之一,又是当代中国哲学界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问集中体现在儒学研究,特别是根源期、发展期儒学的研究上。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儒学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的创新上。

一、缘起

认识陈来先生,是晚辈的荣幸。我认识陈来先生,是一个自然展开的过程。在未见知陈来先生之前,作为在读的研究生,我已久闻其大名。我对“陈来”这个名字开始产生印象,准确说来,应当是在1993年我进入武汉大学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印象中,他的名字会不时被珞珈山的先生们提起。在读硕博期间,陈来先生的《朱熹哲学研究》和《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等书,我是读过的。而读其书,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陈来先生的著作专精,功力深厚,别有洞天,富有开拓和探索精神陈来:儒家儒学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往往能够大步推进既有研究,朗现新的学术境界。

首次见到陈来先生,大概是我在珞珈山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向来记事不措意细节,容易忘记具体情景,但印象深刻的是,我在一天下午曾陪同陈来老师去拜访萧萐父先生。那时,郭齐勇老师指派我担任萧先生的助手,负责取发邮件、查找资料和陪他聊天。后来,又有一次,我陪同陈来先生去珞珈山对面的东湖风景区游览,看看一代伟人曾流连注目过的大好山水。这样,我推测,陈来先生应当是在那时候对我留下了一些印象。而我大概是在那时候即认定陈来先生可以成为未来的“大先生”的。

2017年,我调来清华大学任教,与陈来先生共事。因此得到一个方便,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和接受陈来先生的言传身教,对于他的学问和为人也可以认识得更为深入和具体了。

2022年是陈来先生七秩华诞。七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赵金刚等几位仁兄正在筹划他的纪念文集,邀我撰写一篇短文。我很高兴有机会再次学习和拜读陈来先生的著作,了解他的思想。于是,我以本篇小文简述其学术和思想,并领会和揣摩其学术精神。

二、研究:根源与发展

陈来先生的学问甚广甚大,既可以详论之,也可以略述之。从略的方面来说,陈来先生的学问集中在儒学领域,他在宋明儒学、先秦儒学、现代儒学等领域都成就斐然,都有重要著作出版。而对于陈来先生的著作和学问,他的高足郑开、彭国翔、方旭东、杨立华、王楷、高海波、翟奎凤等(以年齿为序)都有详细的述评和论述。但这些评论,一般是就陈来先生的单部著作来说的。

概括起来,陈来先生近四十年的学术研究和哲学思考,一是集中在对于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根源问题的研究上,二是集中在对于宋明时期朱子、阳明和船山等大儒思想之发展问题的研究上,三是集中在对于全部儒学之价值思考及仁学本体论的阐释和构造上。因此,陈来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功勋级哲学史家,而且是一位饱含文化使命和充满时代洞见的哲学家。

(一)根源期:先秦儒学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陈来先生对前轴心时代的儒家思想的根源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1996)一书对夏商周的宗教和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研究,认为三代文明经历了从巫觋文化、祭祀文化到礼乐文化的发展,而儒家思想的根源即存在于西周的礼乐文化之中。他说:“西周文化所造就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是后来儒家思想得以产生的源泉和基体。” [1]8在观念上,此书持演进说;在方法上,此书综合使用了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方法。《古代宗教与伦理》一经问世,即十分引人注目。它是一部置身于国际学术视野和方法论中的前沿著作,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典范性,给儒家思想之根源问题的探讨蓦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2002)是《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的姊妹篇。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把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作为诸子学发生的思想史前史来研究” [2]1,它认为,从西周到春秋不断发展起来的人文理性“是一种政治的理性、道德的思考、实践的智慧” [2]14,春秋时代从总体上来看已近于“德行的时代” [2]18。跟学界相关成果相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是第一部完整的春秋思想史,它在连续、发展的观念上深入探讨了此一时期之思想文化演进的基本线索,在信仰文化、德行伦理、经典形成、礼治秩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而深入的思想论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197

顺便指出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出土简帛思想也是陈来先生的一个学术兴趣点和关切点,他发表了多篇研究帛书《易传》和郭店简《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的论文,并出版了研究简帛《五行》的专著。在帛书《易传》六篇中,《要》篇是陈来先生最关注的。在郭店简中,他最重视《五行》篇,对《五行》作了精深的研究和思想分析,并区分了《五行》和《六德》篇的思想性质。他也很重视竹书《性自命出》,撰有多篇相关论文,概括其要点,分析其思想内涵。此外,他多次谈到,部分郭店儒家竹书可能与孔子本人有关,可以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材料。

(二)发展期:宋明儒学研究

宋明儒学是陈来先生的主阵地,而他是此一研究领域的巨擘和旗手。陈来先生在此一领域的名作众多,但概括起来,以《朱熹哲学研究》(后改名《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和《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四书为要。

《朱熹哲学研究》(1988)的写作和出版意义重大。陈荣捷先生认为此书的优点有三:一是叙述异常完备;二是分析异常详尽;三是考据异常精到。他说:“如是水平之高之博士论文,中国、外国不多见也。” [4]1139潘富恩先生也列举了此书的三点重要贡献。 [5]121-123现在看来,陈、潘两位老先生的评论还是就事论事,评价仍显不足。笔者认为,《朱熹哲学研究》一书其实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时代。本书的出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大幅推进和深化了今人对于朱子哲学的研究;从大的方面来看,它突破了老一辈学者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观念,在文化心态、指导思想和书写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变。应当说,这部经典研究著作正式拉开了近三四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哲学研究范式之转型的序幕。

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副产品,陈来先生的《朱子书信编年考证》(1989)一书也得到了陈荣捷老先生的充分肯定。他说:“陈来有《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将朱子二千许书札,断定其年期。数量之多,考据之实,远出乎王懋竑《朱子年谱》与钱穆《朱子新学案》之上。” [4]1141在笔者看来,此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陈来先生具有极其深厚的考据功夫,而且在于表明了陈来先生具有“扎死寨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打硬仗”的坚强意志和学术精神。

对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1991)一书,陈来先生在一篇自述文章中作了准确而客观的概括、定位和评价。 [3]194-195概括起来说,陈先生此书对于王阳明哲学的研究具有三大贡献:一是体现出作者具有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深厚的西方哲学素养,同时体现出作者能够熟练地驾驭和使用哲学史、比较哲学、文化问题和文献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二是对阳明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作了极其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三是将国内的阳明哲学研究推至世界前沿的水平,从而使得此书在中国哲学界具有新的典范意义,是《朱熹哲学研究》的升级版。或者说,《有无之境》一书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升至一个新的学术境界,即置身于当代世界哲学话语体系之中的新境界。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由此进入了第二重境界。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2004)的意义是,此书将船山思想重新归正,纳入宋元明清的道学运动之中来。 1在此书出版之前,船山思想启蒙思潮说弥漫学界既久,认同者靡不笃信,但陈著一出,即如晓日冲破迷雾,让船山研究于船山思想启蒙思潮说之外别开一途。

归纳起来看,陈来先生对于前轴心时代的儒家思想之根源问题的探讨及对于宋明时期儒家思想之发展问题的研究,似乎暗中贯穿着一条线索,而这根线索就是探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来源、生成及其发展,并指向现当代儒家思想之开新的问题。陈先生一方面精研中国文本,另一方面又以世界眼光追问、审视、诠释和回答此一问题,这使得他的研究格局极大,极富学术深度和学术价值。我想,这也是他为何能够写出众多学术精品和典范著作的原因。

三、使命与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陈来先生即自觉地担负起儒家文化之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强烈的使命感是他开展儒家思想研究和创新的基本动力。由此,陈来先生构建了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的思想体系。

(一)使命与儒家文化观

中国的现代化与文化论争相伴而生。陈来先生的文化立场无疑是儒家本位和儒学主体的。围绕儒家儒学,陈先生表明了自己的文化态度、观点和立场,形成了自己的儒家儒学文化观。在此方面,他发表了众多论文,如《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1987)、《东西古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1988)、《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及其定位》(1988)、《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1989)、《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1989)、《20世纪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1993)、《现代中国文化与儒学的困境》(1995)、《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2005)、《孔夫子与当代中国》(2007)等,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价值。据他和翟奎凤的一篇访谈录,陈来先生的儒家儒学文化观可以浓缩为如下几点:一是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其实是反传统主义和反-反传统主义的关系;文化保守主义是被动回应的。文化激进主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它不能了解价值理性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连续性。而所谓“东西古今”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化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的条件,应当优先恢复作为社会文化和生活伦理的儒学。儒学和现代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多元文化结构论的角度来看,多元结构论回应了全面改造论。儒家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但是能够模拟和同化资本主义。现代文化需要多元文化要素的合成,而不是要彻底改变儒学的性格。三是儒家伦理之所以在近现代转型中不断处于关注之中,这是根源于道德性与现代性的分裂。传统价值体系的恢复或修复陈来:儒家儒学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需要敬畏圣人和经典的权威,中国政治文化需要“再中国化”。四是儒家有没有产生权利概念并不重要,但站在儒家立场能否接受这些观念是最重要的。从总体上来讲,儒家的价值体系不是权利倾向和权利本位的,而是责任本位的价值体系。五是儒学属于价值系统,它“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人们应当以“多元的普遍性”观念来看待和评价儒学。 2

应当说,陈来先生在前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儒家文化所作的文化辩护是非常杰出和充满智慧的。他不但有效地维护了儒学的地位、尊严和价值观,而且为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安立和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理解原则。由此,他展示和阐释了自己的儒家儒学文化观。他的儒家儒学文化观是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陈来先生的儒家儒学文化观也体现在他的整个儒学研究及其新儒家思想的创新上。他将全部儒学之大体定性和归纳为价值儒学,这应当是其儒家儒学文化观的底相和归属。

(二)价值儒学的当代创新:仁学本体论及其他

“价值儒学”是陈来先生对于传统儒学的一个总体认定,同时也是其创新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属性。陈来先生的儒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作阐明:一是属于价值本体论的儒学思想系统,且所谓价值本体论是相对于李泽厚先生的历史本体论来说的。二是接着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讲的新儒学,但同时容纳了新心学的思想因素。三是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新儒家哲学和新新儒学。

关于第二点,陈来先生说,他大概是在1988年就萌发了接着冯友兰先生新理学讲的意思。他说:“1988年在新加坡开会的时候,当时杜维明先生把参加会议的学者都看作是新儒家,并让每一位代表在新儒家前面都加上一个形容词来标示自己的学术渊源和学术宗旨。我填写的就是‘新理学’的新儒家。所以,也可以说我的儒学思想是接着冯先生的新理学来讲的。虽然我对心学也有同情的了解,但我还是比较接近理学。” [6]23如果说《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可称之为《新原儒》的话,那么陈来先生说:“如果这样比照的话,我的《传统与现代》的讨论可以看作是接着冯先生的《新事论》的,可以说是《新原统》,讲怎么认识传统;我那本讲20世纪新儒家的《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和新心学》,里面我对新理学和新心学都有同情的了解,这本书可以叫《新明道》,讲现代新儒学的哲学发展之道;那么,《孔夫子与现代世界》面对儒学在世界文化的挑战,可以叫《新世论》。这是就对新理学的延续而言所作的比附,我希望我能在新理学的发展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6]23简略说来,即是:《古代宗教与伦理》为《新原儒》,《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2006)为《新原统》,《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2001)为《新明道》,《孔夫子与现代世界》(2011)为《新世论》。现在,我们又可以补充的是:《仁学本体论》(2014)为《新原仁》,《儒学美德论》(2019)为《新原德》。由此,陈来先生构设了一个内容十分庞大的当代新儒学思想体系。而此思想体系是以文化正统和文化继统意识为基础的思想重组和创新,是面对现当代中国的现实和精神问题而开创出来的新价值儒学和新新理学。

关于第三点,陈来先生创作了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思想巨著。仁学本体论的提出和构设,是由陈来先生作为价值统系的新儒家、作为新理学的继承人和作为哲学家的三重身份所决定的。2014年,《仁学本体论》一经出版,即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笔者所见书评多达16篇。此书采取综合发展式的书写方式,在贯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据本开新”。它既是一部仁学精神的发展史,又是一部仁学精神在21世纪闪亮登场的巨著。所谓仁本体,包括本体/实体、流行、生生、一体四义。同时,仁学本体论提出了“仁统四德”说。所谓四德,指仁爱、自由、平等、公正新四德。从仁体到和用,从内圣到外王,体明而用达,价值儒学至此而圆满具足。从形上层面来看,仁学本体论是对现代新理学和新心学的双重超越。从形下层面来看,仁学本体论为新外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有力的筹划、指导。总之,《仁学本体论》一书体大思精,不但重建了儒家哲学,而且为儒家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写作意义重大。它是一部试图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大作和力作。 3郭齐勇先生曾说此书“堪称是对二十世纪各种儒学形上学的超越” [7]159,这个评价是允当的,也是实有其据的。

《仁学本体论》和《儒学美德论》仿佛两座巨峰矗立在后学的面前,一方面展现出陈来先生学问的新境界和新高度,另一方面有力地回答了李泽厚之问。

余论:陈来的学术精神

陈来先生在学术研究和思想创新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成就,在笔者看来,是与其学术精神分不开的。据笔者的理解,他具有如下几点精神:

其一,刚健日新的精神。《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引领清华学人的精神口号。作为清华老一代学人冯友兰、张岱年两位大师的高足和思想传人,陈来先生深得《乾》《坤》两卦的精蕴。《大畜·彖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陈来先生的学问和生命力正有刚健、笃实和辉光日新的特点。《大学》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不已,正是陈来先生最重要的精神气象,他一生的学问学术活动即充分体现和证明了这一点。冯友兰先生有见于陈来之资质,作《为陈来博士命字为“又新”说》 4,鼓之舞之以尽神,是老先生寄厚望于来者。

其二,使命感和担当精神。陈来先生著作等身,已届四十种,约八百万字。四十年来,陈来先生好像不知疲倦地工作、思想和写作,在此背后若无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孰堪此等烦苛劳苦之事?!然而,从我对陈来先生的接触和感觉来看,他是快乐的,他是自觉自愿的,他甘愿为此等烦苛劳苦之事而奋斗终生。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冯友兰老先生有旧邦新命之叹,我想,陈来先生也有“日新又日新”的文化承担。

其三,不囿门户、广泛吸纳而兼取古今中西思想的取精用宏之精神。作为新理学的传人,陈来先生能不囿于门户之见,这是很难得的。他的新儒学虽然以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为所继所出之统系,但是又充分汲取了熊十力、梁漱溟和马一浮等人的思想。在先秦和宋明儒学的研究上,他能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典籍而深钻细研之,同时又能以世界的学术视野和方法来深刻省察之和解释之。而陈来先生的学问之所以根深叶茂,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界的风标,从一个方面看,未尝不是其取精用宏之学术精神的外化。

最后,文化守成的精神和文化创新的精神。不经岁寒苦,哪得梅花香?陈来先生那一代人深知文化守成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必然渴求中国文化的传承和重建。良知之致,笃固了一代学人文化守成和文化创新的决心和精神。

陈来先生身上所蕴藏的学术品质和学术精神还有很多,它们都是值得晚辈学习和效仿的。张载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陈来先生以其专精深厚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创新,与张子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时空中遥相呼应。

参考文献

[1]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 陈来.陈来学术自述.学术界,2013(9).

[4] 陈荣捷.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1990(12).

[5] 潘富恩.朱子学研究史上的新突破:评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增订本.孔子研究,2001(6).

[6] 陈来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翟奎凤.价值儒学:接着新理学的新儒学——陈来先生儒学思想访谈录.江海学刊,2013(3).

[7] 郭齐勇,廖晓炜.中华文化复兴与儒学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陈来先生新著《仁学本体论》评介.孔子研究,2015(2).

注释

1对陈来此书的评论,可以参见方旭东:《不知道学无以究船山——评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哲学门》第6卷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参见陈来、翟奎凤:《价值儒学:接着新理学的新儒学——陈来先生儒学思想访谈录》,《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3以上论述,综合了如下文章的评论。《儒学价值的当代理论建构——陈来教授〈仁学本体论〉出版》(《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3期);方旭东:《新道学开山之作——评〈仁学本体论〉》(《哲学门》第16卷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翟奎凤:《当代儒学创新发展的典范——陈来〈仁学本体论〉述论》(《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杨立华、赵金刚整理:《中国哲学再建构的当代路径——由〈仁学本体论〉展开的对话》(《哲学动态》2015年第5期)。

4冯友兰文,转见陈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冯友兰先生为我命字》一文。参见陈来、杨颖编著:《流光日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21年,第75—76页。

作者简介

陈来:儒家儒学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

丁四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来源:原文刊发于《船山学刊》2022年第4期16至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