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在展开论述之前,笔者先抛出几个问题。

儒家思想教人孝,双方父母都逼着生孩子,但部分年轻人又不想生。儒家思想教人礼,但现在除了分内的工作,甚至可以不交际,一个人照样可以活得很好。儒家思想教人仁,但现在善者仁者并不会比不仁者活得好,甚至处处掣肘。请问现代学儒学的意义是什么。

以上问题的灵感来源于某位萍水相逢的朋友发出的疑问,同时也是与会不少人的疑问。

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先解释一下,这位朋友并非国学爱好者,所提出的疑问也是出于见闻与自己认知不同的怀疑,而非对国学抱有敌意。其实后面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在看重实用主义的如今,西方的各种学科理论著作显然比国学经典更适用,还研究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呢?

关于最后这个问题,笔者做出了一个解答,但这种问题对于前面的问题来说,反而无关紧要。个人看法,现代科学与国学经典并不矛盾,就像一个人可以吃米饭也可以吃面食,只出于个人需求与喜好。

前面问题与之不同,那才是直指要害,当儒家思想开始禁锢了新时代的新思想,那必然有一方出现了问题。只有看透问题出现的原因与本质,才能更好地解答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之问。

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解析这些问题,当然要从儒家思想着手。但抛开问题不谈,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现代的儒家思想到底以哪个为主?

或许会有朋友嘲笑笔者,儒家不就是那个儒家,难道思想不是一样的?

其实还真不是。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

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思想,传至今日儒家思想中的和对于现代的意义是什么,儒家思想可说是完全刻进了国人的DNA里,儒家思想在国人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是几经波折,甚至进行了多次“改革”。

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儒家学说

孔圣之后,儒家思想进行了第一次分裂,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孟子与荀子的儒道之争,即千年来争论不休的“性善性恶之辩”。在此需要注意,同样是发扬儒家思想,荀子与孟子的看法与做法却截然不同。

孟子的思想是在孔子的基础上扩展,仁政、民权,以民为本,君主应体恤万民布施仁政,才算行大义之道,这样才能使国家兴盛。荀子的思想更偏向于现代人更加能够理解的方向——唯物天谴论,是指世间存在自然规律,既不会因为明君出现,也不会因为昏君消失,只有顺应规律才能大兴。

性善性恶其实在这里没有讨论的必要,不过也很有意思,孟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坚持本心的纯真,养一身浩然正气。荀子则觉得,人的天性就是恶的(非邪恶之恶,更偏于兽性本能),需要后天人为改造,因此只有规则能约束人的行为,让每个人都懂得礼义,因此主张以礼入法,儒法兼备。

秦朝焚书坑儒,如今已有许多争议,不再详谈,但不可否认,秦朝是依法治国,儒家并没有多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发展进行了改革。在这个时候,儒家不再是儒家,而是儒教。将儒家思想宗教化,上以天制约天子,下以孝驯化万民。提出了天人感应,搞一套君权神授,加强了皇权,同时又制约皇权,加强儒生的地位。

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董仲舒

从天人感应这个名字不难看出,董仲舒的理论基于荀子的唯物天谴论,但如果仔细对比两者,便可以看到完全不同,天人感应的出现,将儒家思想神化,也意味着此时儒家思想与原来已经截然不同。现代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刻板印象中,规范百姓具体行为,包括“三纲五常”,正是这个时候所提出的。

但这些都需要结合时代来看,董仲舒提出的许多主张,是以教化百姓,统一思想为前提,目的是“为民”。因此,董仲舒的功与过,需要辨证看待,但可以肯定,此时的儒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已经是不一样了。

儒家的第二次改革,发生于宋朝时期。比起臭名昭著的程朱理学,其根基宋朝理学虽然有名,但却没那么为人所知。经历了五胡乱华,唐朝大兴佛道、三教合一,五代十国之乱,单靠原本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满足于赵宋王朝统一思想,而此时的儒家思想想要复兴,只能再次改革,新儒学应运而生。

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北宋五子

因为前朝的儒释道三合一,导致此时的儒家思想已经与佛道两家融合,儒家学子以“理”为核心重塑新的儒学体系,也称为宋朝理学。创立体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人之功,因此在这里只能列举宋朝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有意思的是,周敦颐与邵雍虽然是新儒学的代表人,但两人在道学的造诣同样顶尖,并成为道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周敦颐以《周易》的易理解释宇宙万物,提出的“无极而太极”更贴近于道学思想。而邵雍,精通卜卦命理之道,《皇极经世书》或许无人听闻,但《梅花易数》可谓家喻户晓,后世多少玄学中人奉其为祖师。

而另一边,宋朝理学也呈现出了与前朝的儒教完全不同的一个点,哲学思辨性更强。如果说之前的儒学都是在教化百姓如何去做,那理学就是跟世人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其中固然有原来的哲思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但在融入了佛学的哲思后显得更具逻辑性。

由此可见,宋朝理学的出现,与三教合一是分不开的,而这一阶段的理学,直接为后世的程朱理学奠定的根基。

此时宋朝理学并未完全成熟,直到理学其中程颐程颢一脉的兴起——程朱理学的出现。程朱理学,理为万物之根本,万物皆有其理,万物之理源于一理(天理),人应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朱熹

朱熹——宋明理学集大成者,将儒家思想修筑为一座屹立于封建时代而不倒的大厦。程朱理学在当时的完备性,导致后续几百年间,儒家思想几乎没有任何发展,几乎无人能完全读透朱熹的理论,更遑论更进一步。而想要推翻,更是困难重重,即便是继孔夫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圣人王阳明,其心学亦没有做到推翻程朱理学的大厦。程朱理学的出现同时意味着,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到此终结。往后,再无创新者。

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王阳明

既然提到了王阳明,不妨提一下同归为宋明理学中的阳明心学,也称王陆心学。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用主观唯心的心学击溃客观唯心的理学,其核心思想“心即理”“天理即是人欲”,动摇了程朱理学大厦之根基,几乎推翻了程朱理学。但王阳明这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只可修心,不可治世。在明末之时,阳明心学遭到奸佞滥用儒家思想中的和对于现代的意义是什么,彻底被人唾弃,明末时期,注重程朱理学的东林党再次崛起,这也宣告了阳明心学对抗程朱理学的失败。

不可否认,从个人角度而言,王阳明将儒家思想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但这也导致这套心学无法普及世人,思想境界未到,只会害人害己。从社会角度,一套在封建时代无法普及世人的儒家思想,或者说,无法帮封建王朝统治百姓、助士绅巩固地位,注定是被淘汰的。这也是为何,明末清初时期,程朱理学再次被视为正统儒学,而非阳明心学。

二、传统思想的根源

有朋友曾问笔者,古往今来所谈儒释道三教,儒教何在?其仪式为何?供奉何方神明?是否有专用服饰?如何划分教内人士的阶层?宗教的教义是什么?

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深思之后更觉其妙。

前面提过,董仲舒将儒家发展成儒教,倘若奉天即所谓的天理为神明,倒也说得通。那么,教众是谁呢?当时的儒家学子吗?不然。作为以官方思想的儒家学说,面向自然是民众,而教义,自然是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的思想。

其中值得肯定的,是“大一统”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是华夏民族在生活与物质上的统一。而大一统思想,则是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统一,也是后世不管如何分分合合,但华夏始终唯有一个华夏的原因。

若以此推论,千年以来,华夏民族本身就是儒教,每一位华夏子孙都是儒教的教众,即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的血泪史篇章,传承亦未曾断绝,甚至多数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开始被儒家思想所感染,最后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至于后面的宋明时期,新儒学即理学更注重于儒学的修心,而齐家治国仍然用的是天人感应理论与三纲五常教条。由此可见,当时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将其视为当今传统思想的起源亦无不可。

当然,从现在来看,不管是三纲五常,又或是天人感应,都充满了“腐朽”与“愚昧”儒家思想中的和对于现代的意义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时代的儒家思想都会经历一次变革,因为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时代局限性,只有进行变革,使它更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它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变革并不意味着推翻,而是完善与改进。如宋明理学于汉朝儒学,又如汉朝儒学于战国儒学,且看后世各时代的儒家思想变化,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什么意思呢?

我注六经,便是我为六经写注解,亦可说对儒家先贤的典籍语录注解,更好地传授先贤之思想世人。六经注我,是用先贤之语来解释个人的行为。然而,后世的儒家领袖,都是为自己的新思想做铺垫,引六经注解为背书,让自己的思想成一种体系,而先贤之语便是最好的背书。

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有些不敬”的角度来看待:后世的儒家思想,其实都是在试图“歪曲”先贤的话语与行为,让先贤的话能符合当下对臣民的统治。这也是笔者最开始所说的,后世儒家思想还真不一定就是先秦的儒家思想。

这也归咎于先秦儒家的一大弊端,或者说先秦诸子百家的一大弊端——一言多歧义。即便在现今,多数教授整合了自古以来各位大儒对《论语》《孟子》等典籍的注解,再次做出一些解释,尚且有诸多的争议,由此可见先贤之语录的歧义有多深。(此处歧义并非贬义)

方才虽说传统思想的根源可追溯至“大一统”思想,但“大一统”思想亦来自孔夫子传下的典籍,三纲五常更是荀子对于礼的要求,真正起源仍要追溯到先秦儒家思想。

但就传统思想而言,至少我们知晓了,传统思想的根何在。那为何会如此发展呢?因为礼的发展过程便是如此,从一开始的君子道德约束,到后来的约定俗成,再到成为一套齐家治国的体系,将这一思想植根于国民思想中。

回到最初的问题,笔者在此妄自结论,所谓孝与不生的冲突,并非来源于儒家思想的冲突。不管是三纲五常,又或是仁义礼信孝,从未强调于生育的问题。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曲解。

生育是动物甚至是世间万物的本能,恐婚恐育并非来自于儒家思想的束缚,而是来自于痛苦的经历或是如经济等其余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恰恰说明了儒家思想教育的缺失,有人因家暴而恐婚,有人因育儿压力而恐育,有人因经济条件而不育,世道有缺,非儒学之罪,若论其责,应是儒学的发展与教化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脚步。

那么,现代学儒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三、现代学儒学的意义

这里的儒学,并非指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儒家思想,甚至不是孟子荀子的学说,而是回归本源,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妇孺皆知的《论语》。

如上述所言,可作为传统思想之根源的大一统思想,不一定为孔子本意,因而才需要我们去寻求真正的儒道。同时,当儒家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便要再次革新,但不能失了儒家思想的根,因此更要了解孔子的思想。

好了,以上这段是废话,说一说现代学儒学的真正意义。

第一,对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作为国际著名的礼仪之邦,儒家是华夏民族三大传统文化之一,当儒家思想彻底没落,再无人提及,华夏子孙会忘了自己的根,成为漂浮之物。

第二,让世界更加美好。都说全球升温,笔者却只感觉全球变冷,互联网上,信息传播之快,舆论兴起之盛,让人不得不更加冷漠。生活压力之大,经济观念之深,让善心与善举成为奢侈之物。每次看到一些善举,总让笔者暖心很久,或许让世界更加美好只是一种奢望,但儒学教人向善,学儒学或许真的能更好也说不定。

第三,好吧,没有第三了,要再说什么文化输出,什么思想同化,待会被骂异想天开了。

既然要寻到最根源的东西,读《论语》必不可少。在此推荐一番刘广安教授编写的《论语重读》,此书亮点在于,刘教授对《论语》一书中的内容重新编排,分为仁、孝、德、礼、君子、为学之道六个部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口中的仁是如何,孝是如何,德是如何,礼是如何,君子当如何,学习又当如何。

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论语重读》刘广安 著

作者前言中所提及:“《论语》的思想解读,历代翻新。多用《论语》的旧瓶装本朝新酒,汉代用谶纬之学解读,魏晋隋唐用玄学佛学解读,宋元明清用理学心学解读,晚清以来用各种西学解读,新见很多,离《论语》文本却很远。”

此书的思想解读,立足于孔子的德治思想体系。虽作者说“经过现代学者辨析的概念解读”,但依笔者之见,仍需辩证看待,但凡解读,必带个人所见,唯有细品原文,方得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