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

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记载:“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历史上不少英雄豪杰,不少天才人物,不是少年早夭,就是未到老年而中道崩殂,让人深叹可惜!

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

一般人总喜欢宁可在病时看医生,而不在平时注重一点养生之道,修持一点养生功夫,以使终生无疾病之苦,延年益寿,以善终其天年!古今中外,言养生之道,最高明又最博大精深,莫过于道家

道家独标一道,统括百家旨要,可称之为唯道主义哲学派;其养生学,重本体、重诀法、重工夫、重实证。其思想与方法,无不本末兼赅,体用无遗;大之可以极圣功神化之妙造,小之可以达养生尽年之微旨。

新寿命学旨初不在纯修形体道家学说思想在于,徒事延长自然生命,得个健康长寿,其最要紧处在从心性起修,以高尚其人生,纯化其心灵,浑全其先天真性,而圣化其生命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神化其生命;期其生命之光辉,能上下与天地同流,与日月同光,与宇宙常存,与造化常新!此即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丹经所谓“命而自造者化”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为性命浑融,双尽双至,方能与天为徒,与道合一,以达圣功神化之最高人生境界。

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

道家的养生文化,由追求长生而讲究养生养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就是一种人学、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这一理念中,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首先应该加以关注。道家养生文化正是关爱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关爱人的发展的文化思想。

道家学说虽以老子、庄子为基,但其形成却在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数千人,以道家居多。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虚者道家学说思想在于,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曰:“虚而无物谓之道”。可见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始者,物之初也。生之本,本乎自然,善养生者,当从虚中悟出生的道理来。总之,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所有这些思想,促进了他们对生命来源的探索和卫生保健方法的讲求。

重视精神养生;所谓精神修养,主要是指人的情志、性格和意识等方面的调养和护理,亦可理解为精神、心理方面的修养和锻炼。道教教主老子就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老子认为,这样可以使人获得一种恬静闲适、洒然超脱的心境。

为此,他提倡“致虚极,守静笃”,以摒弃一切欲念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要求。《寿亲养老新书》里记载了这样一首诗:“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说明陈氏、邹氏是非常重视精神调养的,他们还针对老年生理、心理,具体列举七条养老防病的方法,其云:“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

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

明清时期的养神益身学说在精神养生方面有了新的开拓,如认为保养之法虽可数以万计,但养神为首,并重申前人“大怖生狂,大恐伤肾,临危冒险则魂飞,戏狂禽异兽则神恐”及“好憎者使人心弗疾去,其志气日耗,所以不能终其寿”等论点,突出过激情绪的重大危害。认为“笑”与“让”(谦让)是对心身健康有益的良好情绪;而“恼”与“斗”则是不良刺激,对形神健康有损伤作用。故歌曰:“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

这与现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同出一理。这一时期,还特别重视精神情绪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所以说:“能守戒忌,则功过于药之半矣”。为此,清代画家高桐轩提出以耕耘、把帚、教子、知足、安居、畅谈、漫步、沐浴、高卧、曝背等作为养生“十乐”。

重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即讲究呼吸修炼,主要是通过练吸、练呼、呼吸皆练,或者配合形体和意念的锻炼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体内阴阳平衡,气血流通,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已初步奠立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李木延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

明确提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辩证关系。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虽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但他却很重视动以养生的重要作用。如他在《老老恒言·导引》里指出:“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并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以供老年锻炼之用。方开进一步指出动静必须适宜,切忌过动或过静,如他说:“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有古诗

饮食养生法;饮食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合理的安排和调整饮食来达到养生健身的方法。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为我国古代营养学专著之一,本书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非常讲究配膳,记载了各种汤、羹、浆、膏、煎、油、茶道家学说思想在于,以及各种烧饼、包子、馒头、粥、面等膳食的制作及其作用,尤其是在第二卷“诸般汤煎”、“食疗诸病”中,有不少具有实际意义,且易实行,如木瓜煎、荔枝膏、枸杞茶、桃煎等。

道教养生学的思想根源、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对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和特点作了具体剖析,并对道教的主要养生方法作了介绍。但必须指出,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点上的道教养生思想和方法,其中确实有很多精华,但也有不少糟粕,同时还包含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为此,我们研究道教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就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使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