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却哭求父亲说:对父母的「孝」

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以及对大自然的包容,成为「仁」的核心思想

中国古人特有的家国天下情怀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一直在影响当世,感召后人。

2500 多年前,孔子的这种情怀使他毕生致力于弘扬自己开创的儒家学说,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晚年回到故乡鲁国修订儒家经典「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与弟子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最为著名的经典——《论语》。

在这部伟大的经典中,集中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论语》记录:「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可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孔子的伟大思想既是时代现实需要的产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提出的「仁」就是继承古代圣贤尧舜二王和周公等人的优秀思想而形成。

舜幼年丧母,父亲续弦并为舜生下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继母特别忌恨舜,几次想谋害他。父亲知道真相后,决心休掉这个恶毒的女人。舜却跪下哭求父亲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亲妈,如果您休了继母,弟弟象就和我一样也失去了亲妈……父亲、继母和弟弟都为舜的真诚所感动。此后,舜更加孝顺父亲、继母,爱护弟弟。舜以孝道闻名于世舜却哭求父亲说:对父母的「孝」,后来,接受了尧帝的禅让,成为一代明君。

商汤出巡,见到百姓在野外围猎时舜却哭求父亲说:对父母的「孝」,从四个方向张开罗网,并且高喊祝词,希望天下所有的野兽都能进入他们的罗网,从而成为他们囊中的猎物。商汤感叹:不能过度捕杀!于是制止围猎,并让大家撤去了三个方向的罗网。

从舜帝的孝道,到商汤的感叹,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关怀天与人的爱心。这些被孔子继承发扬成为「仁」,尤其是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以及对大自然的包容,作为「仁」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典出《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孔子将「仁」变成政治主张的深刻总结。而他在这方面的具体实践也有史册的记载:当权者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国家如何消除盗窃,孔子则回答:「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仁」,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次,孔子在深山,遇到一名妇女在哭祭被老虎吃掉的亲人。孔子问明缘由,才知道这位妇女一家人是为了躲避家乡苛刻的暴政,才逃入虎患猖獗的深山。孔子因此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要思想,就是后世仁政的思想渊源。

舜却哭求父亲说:对父母的「孝」

这些闪光思想,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孔子也因此被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

「仁」的内涵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情怀。

在孔子之后的两百年,儒家学说的又一集大成的思想家——孟子横空出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他提出了「性善论」,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只要通过不断学习「人皆可以为尧舜」,把古代的民本思想发挥为「民贵君轻」的理论。

儒家另一部与《论语》齐名的经典《孟子》,记录了孟子这一伟大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把孔子的「仁」由原来对于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到个体人的关怀,推广到对天下人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