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1.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①第一,理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理学是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形态,是儒家吸收佛道恩想、应对佛道挑战的产物。一方面,北宋建国以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时代意义,新的统治阶级为改变唐末五代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亟须恢复社会秩序、重振纲常名教,而汉唐儒学因其理论论证粗疏、经学体例僵化,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自东汉至隋唐,佛道二教的广泛传播使许多人“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孙复:《儒辱》,《宋元学案》卷二),其玄妙的理论体系赢得大批社会精英的青睐,这对儒家伦理纲常的推行及其生存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由此,理学的产生负有双重任务(一是解决儒学内部的问题,超越汉唐时期的儒学形态;二是回应外来挑战,批判佛道二教的玄虚理论及其“出世”价值观。就前者而言,是要超越汉唐儒学粗疏的“天人感应”理论形态,打破经传注疏的经学体例,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资源,并以之为出发点整合佛道学说由的有用成分,建立能为伦理纲常提供更为有力论证的儒家哲学。就后者而言是要树立儒家“道统”,排斥佛道二教,站在哲学的高度论证儒家伦理纲常存在的合理性,建立一个取代佛道特别是佛教的儒家哲学新形态,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归宿,进而指导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理学具有延续传统、融合三教的特点,是以儒学为主王、融摄佛道两家智慧而综合创造的新哲学。

②第二,理学为儒家构建了精深的思辨理论体系。汉唐儒学之所以受到佛道二教的严峻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沦为单纯的经传注疏、文字训话之学,缺少与佛道二教相抗衡的思辨理论体系这使得它在与佛道二教的竞争中,难以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提供有效的系统论证缺少足以感召方众的超越追求。理学要回应佛道二教的挑战,就必须弥补传统儒学的这一缺陷,为此,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他们从《周易》、《论语》、《盂子》、《大学》、《中庸》等典籍中提炼哲学概念和哲学问题,并对它们所蕴含的内在义理进行创造性阐发。厘学所探讨的概念和问题,在不同阶段、不同流派中有所不同。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理气”、“心性”、“道器”、“格物致知”、“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主敬主静”、“知行”等。这些概念、命题本身又引申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这些概念或命题的阐释辨析: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理学家们不仅讨论了宇宙自然的发生发展,而且讨论了天地万物的根据、本原和普遍规律,以及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这使得理学具有思辨化、重义理的鲜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

③第三,理学的发展过程具有特定的衍化逻辑和历史线索。理学是中唐韩愈、李翱等人所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初创于北宋庆历(1041—1048年) 之际,当时范仲淹、欧阳修、胡暖、孙复、石介等人主张学以致用,力图复兴儒学、重振纲常,并为此教书授徒,扶植后学,为理学的兴起廓清了道路,培养了人才。至神宗熙宁 (1068—1077年)前后,便出现了理学学派林立、思想活跃的局面,涌现了周敦颐、邵雍、司马光、张载、二程(程颢、程顾)、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一大批思想家。在这一时期,理学框架基本成型、理、气、心、性等成为理学的核心范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同于理学的王安石的“荆公新学”。

2.宋明理学的特点是什么?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①朱熹以二程的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②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官方哲学,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性论: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心性的重要性,认为“性即理”,即人的本性是与宇宙的根本道理相一致的。心性论认为,通过内省和修身,人可以达到对天理的体认和道德的完善。

2. 格物致知: 理学家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主张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对天理的深入理解。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

3. 强调道德修养: 宋明理学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认为君子应当以身作则,践行道德规范。

4. 重视教育:理学家认为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特别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播,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

5. 三纲五常:理学进一步强化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根本。

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包括:

1. 保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宋明理学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保守性: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特别是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时,其保守倾向可能限制了思想和科技的进步。

2. 形式主义:后期理学有走向形式主义的倾向,过分注重经典注解和八股文的应试技巧,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对个性的压制:理学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的道德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压抑了个性发展和个人自由。

4. 与现实的脱节:在理学盛行的时代,一些理学家过分沉迷于哲学讨论,忽视了对当时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宋明理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积极方面在于强调道德修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同时摒弃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成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实践。

3.周敦颐、邵雍、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各有什么特点?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时代意义,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①按照周敦颐的说法,宇宙原初是太极元气;经分化后成为阴阳二气;二气变化交合形成五行,五行各有特性;五行的进一步化合凝聚就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世界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发展变化是一种运动过程,即“动”、“静”两个对立面的交替与转换。

②按朱熹的解释,“太极”、“无极”两者本一,“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

③实际上,周敦颐把“无极”和“太极”两个范畴统一起来,重新对作为本原的实体进行加工,把本原的实体规定为“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绝对体,显示了他“合老庄于儒”、融合儒道的新动向。这样的融合使得周敦颐的宇宙论有了新的理论意义。在理学思潮出现之前,中国本土哲学在探讨世界的本原时,多从生成论的角度,即从顺的思路直贯下来,如《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如《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小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命题,试图从横的层面来探讨本原问题,具有了形上本体的意味。

④太极与动静

: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⑤诚者,圣人之本

诚者,圣人之本。“大故轮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轮道变化,

各正性命”,诚斯立悉。纯粹至每者也。故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事”,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故《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上》)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日:“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通书·诚下》)

这里,他把“乾元”规定为“诚”之“源”,而“乾元”就是《易》之“太极”,“太极”既为宇宙本体,那么“源”之于“太极”的“诚”也就具有了宇宙本体的意义。

圣人即以“诚”为本,所以“诚”又是作为伦理范畴的“五常”、“百行”之本、之源。“诚”与“太极”相通,因此也具有“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的本体意义。

周敦顾以《周易》与《中庸》互训的方法,论证“诚”这一传统的儒学范畴具有天道的本质属性,试图重新沟通天道与性命的关系,进而为儒家的道德本体论建立一个天道自然的哲学基础。通过他的论证,宇宙本体开始向心性论层面落实,人与宇宙被贯通起来,儒家核心思想即“性与天道”的一致性由此得到确定。这一理论不仅表明了儒家的心性论与佛教心性论有本质的不同,也与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区别开来,因此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后的理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建立起一个新型的世界观。

⑥孔颜乐处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富贵乃外在境遇,追求心之所性的仁,乃为乐。这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周把学圣归结为无欲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时代意义,具有宗教禁欲主义的色彩。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号康节,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易学家、诗人。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易学的解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邵雍的哲学思想主要基于《易经》和《河图洛书》,他试图通过这些古代文献来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和人类社会的秩序。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宇宙观**:邵雍认为宇宙是由“太极”这一最高原则产生的,太极分化为阴阳两仪,再演变为四象、八卦,最终形成万物。他强调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 **易学解释**:在易学方面,邵雍提出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理论。他认为先天八卦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后天八卦则是宇宙现象的表现。他还创立了“梅花易数”,这是一种基于易理的占卜方法,至今仍有不少人研究和使用。

3. **历史观**:邵雍在历史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易学来预测。他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太初、太始、太素,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4. **伦理道德**:在伦理道德方面,邵雍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当与宇宙的自然法则相协调。他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为人处世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5. **人生哲学**:邵雍的人生哲学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在。他认为,人应当认识并顺应宇宙的规律,以达到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邵雍的哲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元素,体现了北宋时期文化融合的特点。他的著作《皇极经世书》是其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康节先生”。邵雍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地位,也对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

王安石新学,又称“荆公新学”,是北宋时期由王安石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经世致用**:王安石新学主张将儒家经典中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问应该服务于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2. **批判传统注疏**:王安石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汉唐注疏之学,认为这些注疏过于注重文字训诂而忽视了经典的真正精神。他主张直接从经典原文中寻求义理,以此来支持他的政治改革。

3. **重视经济政策**:王安石新学特别重视经济政策,他认为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他在变法中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等,旨在增加国家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

4. **教育改革思想**: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使之更加注重实用知识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诗词歌赋。他还创建了“三舍法”,试图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为国家服务的实用人才。

5. **哲学思想**:在哲学上,王安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性即理”的观点。他认为天地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理,而人的本性也是理的体现。通过学习和实践,人可以认识并实现这些理,从而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6. **服务于政治改革**:王安石新学与他的政治改革紧密相连,他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释,来支持他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变法运动。这使得新学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成为了一种政治理念。

总的来说,王安石新学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来解决北宋时期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其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哲学史和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