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十个地方,有你吗?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是汉武帝禁诸子百家之学,并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这一政策。

通过这个举措,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从而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秦末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持续了七年之久,经历了战乱的国家经济凋敝,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为了恢复这种恶劣的社会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以减轻人民负担。

在政治和思想上,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张良、韩信、萧何“汉初三杰”等一批开国功臣,均有很深厚的黄老道学造诣,促使安邦治国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逐渐受到重视。

在地方行政体制上,汉高祖恢复了被秦始皇废除的分封制。

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十个地方,有你吗?

公元前191年,孝惠帝废除秦始皇时期颁布的禁止民间藏书的《挟书律》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诸子学说的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最大。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十个地方,有你吗?,吸取秦灭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治国,重视“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并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促使社会快速安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西汉的国力很快得到恢复,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历史盛世。

武帝时期,通过“文景盛世”的积累,国家已经相当富庶。据司马迁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粮仓里的粮食都堆满了,以至于腐坏变质无法食用。

西汉初年,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十分有限,以致出现很多操纵行市的大商人和危害社会治安的游侠,同时,各地的诸侯王对中央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武帝希望强化巩固中央的权威,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便认为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他统治政治开创霸业的需要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所以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尊卑之道以及柔弱之术的儒家思想引起了他的兴趣。

建元元年(前140),武帝继位之后,官僚近臣为了私利上位,投其所好,在文化层面展开了权利争夺与角逐。

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但是刚刚被武帝重视的儒学,在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的打击下曾一度陷于低谷。窦太后死后,儒学才再度复苏。

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召集天下贤能之士,亲自咨询治国之策。董仲舒上书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建议以“春秋大义”来治理国家。

他又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大意是说,百家之学行于世间,会导致中央下达的命令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所以应该废除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

从此,从国家层面,以皇权霸治,拉开了“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的序幕。

董仲舒的建议就此被武帝采纳,从此儒家的严格的等级礼教制度,和民众柔弱尊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诸子之学,有的销声匿迹,如墨家;有的改头换面,如道家,黄帝治理学书籍及相关记载彻底销声匿迹;有的被儒家等其他思想流派吸收,如法家和阴阳家。

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十个地方,有你吗?

此时的儒学实际上已经不是孔子原生态的儒学,汉儒们抛弃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的宗旨,功利性和保守性急骤上升使儒学充满了政治情结,取悦、服务于帝王家,为皇权“家天下”所御用。

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十个地方,有你吗?

而“天下为私”、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体制,保守性极强,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萌生与成长,又同时限制着多元文化的展开以及应用的普及。

儒士们常常是在取仕当官不成以后,才开始研究社会和科学。

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获得推崇,孩子从生下来就进入儒学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发财,在取仕当官不成以后,才会研究社会科学。

已经踏入仕途者,则是长期为保官、升官而投机钻营,假仁假义大行其道。

他们对于研究社会与科学产生的成果,统统将其视为下九流而不屑一顾。“仕农工学商”的排序,仕排首位的优越感,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地为考取功名而学习。

在汉代形成的这种框架格局,既是官僚的,也是保守的,从开创到沿袭下来就是近二千年之久。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它的阴影,没有完全从社会中淡化。

汉儒们这种深陷于政治功利中的现象,彻底抛弃了孔子所创儒学的灵魂,离开道德根文化而独立,改头换面蜕变成专职辅佐帝王的犬儒之学,却又无法正确地完成智能的展开和发展。

孔老夫子并没什么不是,所不是的是后来的继承人,举着孔子儒学的大旗,内涵早已改弦更张。

另一方面,由于汉代时期儒学中的修身方法在儒生中也发生丢失,从此以后,能达到原儒智识境界者更为稀少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十个地方,有你吗?,纯以后天意识用事,却又不能在显学中开辟智能的发展之路的现象,也就是必然。

1.儒家时代的开创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他在儒学取得正统地位的过程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和为皇权服务的需求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杂以阴阳五行说,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而形成的“帝制神学”体系。

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深得汉武帝的赞赏并被采纳。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和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并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使之成为汉武帝之后代的官方统治思想,对当时社会出现的一系列状况都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推崇的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与孔子的原儒思想虽有关联,但已经有了很大的分野,客观地说是篡改了原儒思想,加入更多巩固皇权、为家天下统治服务的意识行为思想。

为了与孔子“原儒学”有所区分,我们把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思想称为“新儒学”或是“后儒学”,或者是“官儒”。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成为汉代官方主流的学术,新儒家思想从创立就是以为皇权服务为出发点,虽然后几世朝代更迭,但深受历代皇权的喜欢,在历代皇权强力加持下,也从此使新儒学成为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2.经学和东汉著名经学家乱世通儒——郑玄

经学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儒学经典的研究,而专事解读经典的学问被称为“经学”。

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争,唐朝以后,这种争斗逐渐消弭。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以校注群经闻名于世。

郑玄所处的时代正是今、古文并行和对立的时代,他博取百家之长,通学今、古文。

郑玄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184年黄巾大起义,一时间天下大乱,郑玄身处乱世,晚景悲凉。郑玄唯一的儿子死于袁谭进攻昌邑的战乱中。

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袁绍为了壮声威,强令郑玄随军,年迈的郑玄不堪重负,病逝于途中。

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