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超级暴君,孔子是至圣先师,这是不容

儒家眼里,秦始皇与孔子的历史定位非常明确,秦始皇是超级暴君,孔子是至圣先师,这是儒家门徒的基调,不容置疑不容推翻。即便偶有质疑,也只会偷偷摸摸、非常隐晦地点到为止。二千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秦始皇与孔子历史评价一直如此。

在明朝后期时出现了一位“超级狂妄”的门徒,公然歌颂秦始皇,还宣称“孔子非圣”,是与大家差不多的庸人。

此人叫李贽,被人称为“史上第一狂生”!

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与很多名人一样,李贽也是少年天才,读啥会啥,但与一般名人不同的是:一方面李贽善于独立思考,自幼就掌握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锐,另一方面李贽特别叛逆反传统,传统儒家重农抑商,他却赞扬商贾功绩,12岁时就已不满孔子秦始皇是超级暴君,孔子是至圣先师,这是不容,曾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

李贽出仕云南姚安知府,因政绩斐然,朝廷欲给他升官,他却坚辞不就。公元1581年,55岁的李贽从云南辞官归乡,开始了他震古烁今的后半生。

李贽之所以辞官,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李贽不愿贪污受贿,导致混了大半辈,家人温饱都解决不了,女儿还饿死两个,二是为了一直热爱的学术研究,完成自己的学术梦想。

李贽辞官之后,先来到湖北黄安天台书院讲学。与传统大儒不同,李贽胆大包天,根本视礼教为无物。儿子去世之后,他曾经劝说儿媳妇去改嫁,公然与儒家的“三从四德”唱反调。讲学时公开招收女弟子,倡导个性解放,提出个性自由、真情实感的“童心说”的异端邪说。后来他为了专心研学,将妻女送回泉州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自己住进了寺院剃度为僧。自此,李贽开始在反儒家道统的路上疾驰。

李贽除了讲学之后,就是读书、写书,核心内容就是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宋元以来大行其道的程朱理学。

其中,以《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6卷)最为惊世骇俗。之所以起名《焚书》,是因为李贽知道他的观点不容于世,极有可能会被禁毁。《焚书》内容直指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对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猛烈的批判。

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时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但李贽公开宣称作品就是“离经叛道之作”,“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可能令保守派想不到的是,李贽的学说影响日甚一日。工部尚书刘东星要接他去山东搞创作,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登门求教,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与他三次交流,全国各地邀请他讲学的不知几凡。一旦李贽出场讲学,连贩夫走卒、闺门怨妇等都纷纷前来听课,不亚于今天的歌星演唱会。一时之间,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超级学术明星。

李贽除了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还留下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书籍,其中有两本最为异端。

一是《藏书》,公然为秦始皇翻案。《藏书》一共68卷,是纪传体历史评论,讲述战国至元朝灭亡时约800个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反传统评价秦始皇是超级暴君,孔子是至圣先师,这是不容,最终目的还是反对儒学。

对于秦始皇,儒家早就将他定位为暴君,不值学、不能学的历史毒瘤,是历代君王里最反动的一位,但在李贽的眼里,却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高度认可秦始皇的文治武功之盛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力。

对于武则天,唐朝时评价还好,到了宋朝司马光时,就将武则天评价为牝鸡司晨,作为一个负面典型加以鞭挞,但李贽认为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二是《续焚书》炮打孔家店《续焚书》共5卷,其内容比《焚书》更为大胆。

1,在儒家门徒心目中,孔子是至圣先师,儒门鼻祖,但在李贽却戏谑嘲讽孔子,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而是与大家差不多的庸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2,既然孔子非圣,那么该向谁学习呢?李贽认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指出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如果一定要在言行举止上向孔子学习,那么只会是“丑妇之贱态”。

3,孔子非圣,无需学习孔子,那么儒家学说该不该学呢?李贽让现代人都要震惊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他是直接否定孔孟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世至论”,《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就是说,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汉朝之后还有哪一个大文人敢这么嚣张异端?

纵观中国古代史,没有任何一个文人比李贽更离经叛道了。

李贽的“孔子非圣”、“儒家非正统”等言论,直接就是要断了名教的根,挖了卫道士的祖坟,让儒家学派恨之入骨。

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上奏万历皇帝,指责李贽,在北京通州将之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并焚毁他的著作。

逮捕过程非常顺利。当时已经76岁的李贽听说锦衣卫来了,直接出门对锦衣卫大声说,“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让锦衣卫目瞪口呆,最后将李贽抬进监狱。

对于死,李贽非常淡定,“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但明朝不是清朝,对异端还有一定的包容力。李贽的同情者、支持者也很多,同时万历皇帝也不愿轻易沾上杀文人的罪名,最终判决是“发回老家,地方看管”。

这一下,李贽不愿意了,觉得自己该死了,于是以剃发为名,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士庶甚闵,于晋江西仑作温陵先师庙,颇奉香火,后毁于兵燹。”

李贽死后, “反书”依然四处刊印流通。五四运动之后,李贽被当作反儒的英雄,成为新时代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