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台湾历史教科书里如何描写中共抗战?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抗战时期国共两军的运动。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由于古代历史较少涉及到现在,​​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从容,甚至是豪迈的感觉。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弄清楚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中国历史叙事上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对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农民起义特别敏感,评价基本是负面的,而大陆则经常高唱。比如对于陈升、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句话来描述台湾历史,而大陆版则非常称赞,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述这件事,充分凸显了农民起义的重大意义。 ,“以武打倒”秦的暴政,给封建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陈升、吴广的开拓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叛乱在台湾史书中被评价为“其政治制度为文武统一,极端专制,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大陆版高度尊重太平天国起义,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反封建侵略农民革命战争。 ”,下面也详细分析其意义的五点。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被称为“义和团运动”。台湾版对它的看法比较消极,认为它怪怪的、混乱的,经常给外人带来麻烦,所以也被称为“庚子拳乱”。大陆不讲义和团的局限,主要章节描述义和团的勇敢和无奈。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的解释也有很大的不同。大陆版强调大部分是官方原因,比如政府官员为了强征税而破坏租金,而且统治是残酷的。破坏之类的否定词是相称的,看来农民骚乱是下层阶级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因为这个分歧,对另一群人的评价产生了差异。大陆版对曾国藩等镇压太平天国的人给予了更多负面评价。曾国藩弟子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敌的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攻打江湖。太平军。台湾版对曾国藩等人的描写更为正面,“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影响,是一位崇尚正义理性,崇尚经济经济的士大夫。”文章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台湾历史,极大地提升了汉人的政治地位,增加了地方巡抚的权力。

由于国民党从台湾撤退后,采取了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消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它特别重视历史教育台湾历史,把它作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来说,除了双方在评价上略有不同,其余的差别不大。但有一件事引起了作者的注意。每次台湾和大陆谈论一个时代的终结,都会有一个关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别篇章。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进,而大陆则更沉浸于先人的技艺,比西方早多少年。比如台湾版的史书讲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军制、赋税、科举的演变。他们似乎可以在这里找到某种治理国家的策略。另一方面,大陆普遍强调经济繁荣和文化引领,不太重视政治体制的改革。

抗战台湾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是对双方对抗的描写,因为这段历史成为了双方兴衰的关键时期。作者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台湾教科书在《八年抗战》一章中,简要描述了上海、新口、徐州、武汉四大战役,但墨迹很少(四大战役大陆版。分别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除了这些重大战役揭秘:台湾历史教科书里如何描写中共抗战?,台湾版在提到抗战将领的时候,除了“大蒋委员长”之外,只提到了纪兴文、佟玲阁、赵登宇、谢晋元等。将军没有参与。就连台儿庄之战中的李宗仁,连一个字都没提。大陆不仅详细提到,还在上一版的史书中放了一张李宗仁在台儿庄站的照片。另一方面,台版特别提到了抗战时期的反面例子。新口之战中,“守军将领韩复举不战而退揭秘:台湾历史教科书里如何描写中共抗战?,江主席下令带走,判处死刑。

本来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台湾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描述共产党的抗战的,但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的描述实在是太少了,更不用说对共产党抗战的任何描述了。没有平行馆。大胜,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没有反“扫荡”。这本书彻底抹杀了共产党的敌后抗战,贯穿其教科书的主题是:中共破坏了抗战。

有更详细的描述:“逃往陕北的共产党残部,为了生存,多次向政府表达诚意。政府为了团结抗日,接受了它的请求。革命军八路军(更名为十八集团军);共产党在江南的残余,编为新四军(简称以作为新四军)……表面上服从政府,暗中扩张势力。一旦羽翼丰满,旧州重生,偷袭国军。”

这个主题延伸到皖南事变,黑白颠倒。据说“民国二十九年10月,军委下令新四军调往江北,非但不理,反而向国民军发起进攻”。 1944年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战败时,教科书中特别提到“我国在此战后损失惨重,为中共创造了机会。”

另一方面,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抗战是一件大事,事实比感情更重要。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描述更为客观。大陆教科书按时间顺序描述了抗战前线战场上的大部分主要战役。当然,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毕竟主要是普及教育,所以强行把正面战场的所有战斗都记录下来详细记录是不现实的。

书中对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士兵有很多详细的描述,而且字迹明显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描述要多。书中不仅提到了马占山、蔡廷凯、冯玉祥、李宗仁、张子忠、迟丰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还提到了中将谢晋元,其中对张子忠将军的为国牺牲。

看过台湾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还是联想到台湾有能力描绘抗战。没想到台湾在教科书之类的事情上不是很友善。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被彻底抹杀或回避,甚至被负面解读。

教科书中的美苏形象

对外国势力,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态度问题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因为大陆和台湾在1949年后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路径,大陆和苏联非常接近,而台湾则完全不同。又转向了美国,所以双方教科书中对美苏的描述都增添了很多情感色彩,也体现了各自对外政策的定位。

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一样,台湾教科书写道:“美国再次向其他国家发出照会,并增加了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原则。只有这样,门户才算完整,使我国免于分治之祸。”这实际上意味着,在美国的帮助下,中国已经免于分裂的危险。但在大陆的史书中,强调义和团运动让帝国主义难以分裂中国,并没有提及美国的“功劳”。不仅没有提及,而且与大陆历史教科书相比,有专门的章节“瓜分中国”。从文笔可以看出,字里行间有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抗日战争一章中,台湾版教材有“中美联合反攻”小节,讲述美国提供各种援助(人力、贷款、战略物资) ) 资助国民党政府打赢抗战,这似乎是为了突出美国,但没有提到苏联红军打败关东军的努力。

当然,台湾还没有忘记苏联。他们特地开设了“苏联入侵”栏目,记录了1911年革命以来苏联入侵我国东北、外蒙、新疆的历史,尤其是苏联出兵的历史。到东北。攻击关东军的历史,重点不是苏联帮助中国,而是突出老毛子对中国的掠夺。无法移动的战利品被摧毁,所有的工厂都化为废墟;很多车辆被抢了。”通过这样的描述,不难想象苏联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形象会有多糟糕。

涂片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也是合作的。在史书上,为了强调抗战精神,台湾教科书在共产党的措辞上还是比较委婉的。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为中国的未来展开了全面的较量。战争期间,台湾教科书完全放弃了应有的定位。 “叛逆”、“妖娆”、“嘲讽”是书中特有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共产党用词。

在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上,台湾教科书也完全不同。例如,重庆谈判是因为“抗战时期,美国被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虚假宣传所欺骗,误以为苏俄和中国共产党没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农村改革者。负责美国对华政策的官员得到了回报。左倾势力的影响,希望国民政府能够包容中共,组建联合政府。中共将以此为统一战线的方式,以和谈的方式遏制国军的行动,努力准备造反。”

特别搞笑的是,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因贪污掠夺,导致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教科书甚至将社会动荡归咎于共产党,以动员农民参军。战术,在“平分土地,彻底翻身”的口号下,进行了清算斗争,“吓坏了大批农村人进城,结果大量难民涌入城市” ,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从建国到现在,台湾的教科书也少用了320字。贫穷落后”。而这320个字的概念是什么?台湾版教材用270字描述七七卢沟桥事变,用400字描述四大战役。而大陆60年的变迁,都凝聚成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情感词。不难想象,要突破双方的认知鸿沟,需要多少个320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