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

那孔子到底为什么姓孔名丘字仲尼,不急,我会在书中为大家慢慢揭晓答案。

古今那么多人为什么会对《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因为有如下的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也是最基本的误区,是智慧的误区。没有智慧。不要认为饱读诗书,从事教育,甚至长期研究儒学,你就应该有智慧。不好意思,那和智慧没有关系,那叫学问或者叫世智辩聪。这些东西你学了多少年和智慧没有关系。不管你学了多少年,不管你是什么学位《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百度比你强无数倍。你会的百度全有,学了几十年不如在百度上一搜,任何一个会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的人就会超过你所学知识的亿万倍。你的学识几乎一无是处,因为学问不是智慧。圣人写这本书的时候,当然《论语》不是孔子本人亲笔写的,到底是谁写的,怎么写的,是个谜,但是本书会给大家揭晓答案!孔子的智慧不是饱读诗书所理解得了的。不管你是什么职务、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职业、什么学位、什么专业,没有智慧,你解读《论语》,那是不行的。

《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

第二个误区是名人效应。我们一看《论语》某个版本是某个名人讲的,“名人具有权威性啊,他讲的应该可以,要不他怎么是名人呢?”其实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比如明星代不代表一定是德艺双馨?不能。明星只代表出名了,闹丑闻的是不是也是明星?以丑出名与他的德没有关系,所以明星不代表德艺双馨。文化圈儿的名人同样不代表一定就有智慧,但是人们往往先入为主,以为名人讲的就是对的,这是第二大误区。

《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

第三大误区:习惯。比如我们一看到“学”这个字儒家思想的人生智慧是拿得起,《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看到学就开始组词了《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学习、学问,这样一想马上就错。因为这个学既不是学习也不是学问,但我们看到这些字,联系到生活情况,就会组词,这叫习惯误区。实际上在《论语》里,“学”这个字有名、动两种用法,名词代表智慧,动词代表修行。所以我们习惯理解的往往是错的。

《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

第四个误区,断章取义。《论语》是个整体性的修行大纲儒家思想的人生智慧是拿得起,如果你就一段的内容来看,不联系上下文统一起来看的话,你就看不懂。有人说《论语》是讲经济的,有的说是讲人文的,有说讲礼仪的,有说讲从政的,各种各样的都有,这样的说法都是断章取义。《论语》不是你们之前想象的讲的任何东西儒家思想的人生智慧是拿得起,都不是。看了一个局部或者片段就下定义这都是断章取义。一联系整体就明白了,孔子根本不是这个意思。人们就是因为这几个误区而把《论语》解释得面目全非。(未完,待续)

《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

《论语》翻译得如此面目全非,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