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

自2016年起,命题人对考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比例有所增加,经常在考题的给定资料中增加中国典故篇幅,或在文章写作题中直接让考生对某一句经典进行论述。同时,国考和某些省考的申论写作题均要求考生“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这表明了命题人希望考生在不偏离材料主旨的前提下,写出自己对古典名句的理解。这其中包括两个逻辑层面:一是对题面所考查的名句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破题;二是对该句所蕴含的道理的论证能力,实际上就是考生“引经据典”的能力。

一、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

有人认为现在的申论考试类似于汉代的策论和明清的科举考试,按照一定的程式纵论“家国天下”。这虽然忽视了公务员招录制度与封建时代的科举选拔制度的本质区别,却也道出了申论考试的历史渊源。

“代圣人立言”是对中国古圣先贤的名句进行解释阐述,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古人在“代圣人立言”时,首要是“破题”。“破题”是文章写作的第一步,事关文章的“立意”。在申论考试中,文章的“立意”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篇申论文章的档次高低,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立意”,如果“立意”偏离了主题,文章则直接被判定为四类文,得分很低。一般来说,申论文章写作中的“破题”分两步:一是通过在“给定资料”中寻找题面中出现的经典的内涵;二是在不偏离给定资料原意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对题面中出现的经典进行深入剖析。

【例】2016年国考申论题目: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

资料3(节选):“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儒家思想作文1000字,就不懂得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这道题中,考生需要在文章中集中论证《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同时命题人在要求中明确“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见解深刻”,这暗示了命题人的测查意向,即需要考生在不偏离给定资料的前提下,谈出自己对“不学礼,无以立”的理解。有的考生在通读材料后,发现材料中有很多关于“国民素质”的案例和论述,因此将“礼”理解为礼仪,文明礼貌等。

我们知道,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举国上下都受到礼的制约。而孔子说他生活的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因此,孔子所说的“礼”实际上就是指他想恢复的“周礼”。而周礼与我们现在的礼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周礼和现代礼仪都是我们所说的行为规范,都是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二者的共性。二者不同的是周礼不仅仅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同时还是当时国家政治规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代表,也是治世的必要条件。《论语》中曾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实际上就是季氏违背周礼,挑战国家政治规范的行为,所以才使得孔夫子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慨。“礼”不仅事关个人素养,还事关大国意识的塑造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礼”在涉及国家层面时实质上是指“政治规范”,而非仅指“道德”。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

所以,文章的大概思路可以按照个人、社会、国家的逻辑顺序来阐述学礼对于个人素质的提升、社会公德的塑造、政治规范的塑造和国家地位的提高等方面的意义。从个人层面来说,礼是个人立身之本。古人讲“修齐治平”,中国自古重视个人修养。而材料中所说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说明“学礼”已经是迫在眉睫。“敬人者,人恒敬之”,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与他人形成良性互动。从社会层面来说,可以强调政府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政府需加强自身诚信建设,率先垂范,引导社会诚实守信,让社会成为充满道德涵养的健康社会。从国家层面来说,主要是“礼”文化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儒家思想作文1000字,学礼对我们大国意识的塑造,在国际舞台上履行大国职责的重要意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大国辉煌。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将“不学礼,无以立”仅仅限定在“公民道德建设”层面,则显得“立意”过窄,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

【例】2017年国考申论题目:

材料(节选):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儒家思想作文1000字,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

材料中指出了水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意象。《易经》中“水”指代“万物皆变”的道理;《道德经》中“水”代表“大道至简”;《论语》中“水”代表“普济众生”的包容和“过犹不及”的中庸。这些都是“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涵,如果仅仅写到材料列举的这些内涵,还不足以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如果考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就可以想到《荀子》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毛泽东同志也曾把党与群众的关系比喻为“鱼”与“水”的关系,这里“水”则指得是人民群众。因此,考生在文章中除了写材料中列举的内涵外,还可以写如何“以人民群众为师”等,这样的定位更符合公务员的身份。

二、厚积薄发,行文引经据典

考生通过“破题”确定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核心观点进行论证。论证一般分为例证和引证,例证一般可以来源于材料,而引证则需要考生平日的知识积累。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都会背“申论金句”,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金句太多、不知如何入手,二是不会灵活运用。在写作中引经据典确实可以使文章有文化的厚重感,但如果经典引用的不恰当,则不仅不能添彩,反而“画蛇添足”。因此,考生在积累“金句”时应当特别注意重点记忆哪些内容,厘清记忆中各个金句的逻辑关系。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其经典所传递的“家国情怀”,正是申论考试中的主旋律。但儒家学说经过两千多年发展,已经形成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方面的思想体系,考生应该重点关注哪方面的学说呢?以下为近年考题: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

【例】2015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申论题目:

材料4(节选):“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这样的提问方式,显示了国人个体意识、权力意识的觉醒。但放在卢浮宫的语境下,却少了些说服力。一些令人反感的陋习,往往被理解成与他人无关的个人选择,甚至被视为不可侵犯的“权力”。殊不知,走入公共场合,再彪悍的个人权力也有边界,“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养人们的公共意识。公共意识的背后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是在现代化之路上困扰中国百余年的国民素质大考题。

背景材料4中提到,“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养人们的公共意识。请你从背景材料出发,联系实际,以“涵养公共意识关乎‘你我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角度新颖,主题正确、集中;2.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3.字数在1000字左右。

【例】2016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题目: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

资料8(节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礼记》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给定资料8”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请根据你对这话的理解,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800字左右。

可以看出,只要考查中国古典名句,多是涉及“修身”问题。无论是“不学礼,无以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人人相善其群”还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都与“修身”相关。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为:吃着一碗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们都不能忍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忧虑,可是颜回却不会改变志向,乐在其中。儒家特别崇尚颜回这种“独善其身”的自得其乐。无论是“修齐治平”还是“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都说明“修身”是儒家的核心范畴。考生应当重点注意儒家关于“修己身”的学说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拨云见日破解题面内涵,在备考过程中重点积累儒家关于修身的名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如何将平时积累的古典名句应用在申论的行文中呢?考生通常是将经典列于作者的观点后,作为支持观点的佐证。这种方式虽然属于“引经据典”,但这种引用方式无论考生是否引用合理,总给阅卷人一种“牵强附会”“堆砌论据”的感觉,存在“掉书袋”嫌疑。提醒考生需将引用的经典置于行文的内在逻辑、内容和韵律中,“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考生若想达到这种文字境界,需博览群书、善用大家之作,最适合考生备考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考生可参考《时事报告》刊物的习近平用典栏目。古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考生在备考申论时,除练习历年习题外,还需要坚持阅读经典,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时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