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子地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墨家

墨子地位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小生产者)

观点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之分,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②“非攻”:谴责战争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③“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评价墨家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评价。

① 儒墨两家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

② 道家 :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

③ 法家 :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

备受推崇

的原因① 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

② 法家思想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

③ 法家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

④ 法家思想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真实写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经过他们的创立、总结、改造和创新,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巩固训练:

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 )

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2.① 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 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 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4.xx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共7页,当前第5页567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材料;概括归纳;史论结合“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

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阐释历史

联系现实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标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 先秦诸子。

◎ 问题设计:先秦诸子大致生活在什么历史时期?那时期社会发展有何特点?这种社会形势当时学术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 参考回答:

①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② 社会特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

③ 文化影响:各大学派就“治国济世”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出现了“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热闹局面。

※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同学们清楚当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的吗?各家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济世”主张的呢?今天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子地位,我们通过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起来探讨其成因和主张。

新课传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百家争鸣”的含义。

◎ 问题设计:什么叫“百家争鸣”?诸子有哪些“争鸣”形式?

◆ 参考回答:

①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 争鸣:争论和辩难。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② 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 问题设计:诸子学者学派以什么为宗旨?呈现什么特点?

◆ 参考回答:

① 宗旨:传播文化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发展学术。

② 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 小结过渡:“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①②和本课第一目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

1、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 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共7页,当前第1页1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 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 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 “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学派。

① 学在官府:商周时期,“官学合一”——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② 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民间私学兴起。

※ 小结过渡:由此可见,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争鸣”局面,对当时和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的历史作用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

2、历史影响

(1)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 小结过渡:“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早期儒学的创立

(1)创立时间:春秋晚期。

(2)创立人物: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① 孔子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言行载于《论语》,后世尊之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孔子。

材料一:

材料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 问题设计:材料二中,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 参考回答: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② 孔子思想:

思想观点基 本 概 况

哲学

思想

仁的思想含

义①“仁”者爱人;

思想

核心

②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

共7页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当前第2页12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手段①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德思想“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周礼”,使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保守

政治

思想德政

学说①为政仁德: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体现民本思想

②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

思想内容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意义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②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③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人性思想“性相近”;

③ 文献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儒家“六经”。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孔子思想学说的影响。

◎ 问题设计:请说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 参考回答:

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 问题设计: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 参考回答: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地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2、早期儒学的发展

(1)时间:战国时期。

(2)代表: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① 孟子、荀子思想学说:

代表基 本 观 点

孟子

生平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孟子》,后世尊称之为“亚圣”。

政治

思想①主张实行“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②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①“人无有不善”——“性本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子地位,人皆有之。

②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生平战国末期赵国人,著《荀子》,杂取百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

思想①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舟民水”,体现了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① 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本性是恶的。

②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唯物

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提出了“明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人定胜天思想)

① 孟子、荀子思想评价:

◇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共7页,当前第3页12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探究性学习:

a.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人物人性论治 国 理 念民 本 思 想历 史 观

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强调“爱人”。“克己复礼”,较保守。

孟子性善论“仁政”,“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性恶论强调“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b.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人性观对比。

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 问题设计: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 参考回答:

① 评论:都有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没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② 看法:从客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从主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c.早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 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三、道家、法家、墨家学派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简介。

老子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主要

观点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④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⑤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①万物和社会对立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观点①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散文庄子斯文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法家

子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观点①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价①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秦代的官学。

②韩非子的学说为秦朝统一,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共7页,当前第4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