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它原不是一本书,而是《礼记》中的第42篇。唐代以前的儒学以传承《五经》为主,《大学》并不受特别重视。唐代时,韩愈、李翱立论时多次引用《大学》,后来逐渐到人们的关注。

宋代时,二程兄弟非常重视《大学》,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儒朱熹作《四书集注》,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从此以后,《四书》取代了《五经》而成为儒学传承的主要经典。

朱熹认为,学者读书应“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所以,《大学》是儒家入门之书,有志学儒学者,应当从此书入手,就好比建造房子先要打牢地基。

《大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古代成人教育的宗旨、途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八条目”是后人通过《大学》的文字总结概括出来的,原文中并没有这个提法。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是“初学入德之门”。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古代的教育分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古代,儿童八岁入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礼仪。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是指成人之学。少年十五岁入大学,主要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

《大学》讲“大学之道”,其实是指大学的教育之道。大学教育的宗旨、目标,以及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法、步骤等。古代大学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有着强烈的家国意识。

直到今天,这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爱党爱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品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些宗旨与古代的大学教育宗旨有着想通之处。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二 、什么是“三纲领”?

我们先来读《大学》中经的部分,全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经一章原文并没有分段,我们根据经文所论述意义把它分成三个小节进行讲解。 先讲第一小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释“大学之道”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文字精炼,思想高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古代大学教育的宗旨准确地概括出来。其中“道”字是一个关键词。

“道”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高的概念之一。儒家讲“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可见“道”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道家讲“道”,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人们最值得重视和追求的对象。

“道”的本义指“道路”,逐渐引申为方法、原则、规律、原理等意义。在古代哲学家那里,“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孔子认为它是人类的知识的最高境界,宇宙的终极原理。而老子则将“道”看作终极实在,宇宙中一切物质的本原。

那么,“道”究竟指什么呢?“道”有形而下的意义,比如,道路、规则;也有形而上的意义,指规律、原理或终极真理。

“大学之道”的“道”,则是指道理、原则、或宗旨。“大学之道”是指古代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应遵循步骤、方法,及学习后应实现的目标。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2.释“明明德”

大学的第一个纲领是“明明德”,其中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弄清楚、搞明白。还有彰明、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明亮、光大。“德”指德性,品德或个人修养。“明德”光明、美好的德行。

“明明德”,使“明德”彰显、彰明。它指出,在大学中学习、修养的主要对象是光明、美好的德性,或者说建立健全美好的品德。这说明,已满15岁的少年进入大学之后,主要学习如何做人的道理,建立健全的人格,修养美好的品德。

儒家主张“性善”,认为人一出生就具有善端,但这善端需要时时呵护、培养和扩充,否则就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儒家思想,遮蔽或改变本有的善性而变成恶人。所以“明明德”又是指彰显人内心固有的善端,培养之、扩充之、使之广大,最终成圣成贤。

所以,儒家一直将成为君子、成为圣人作为人格修养最高追求目标。所以,“明明德”也是一个革弊向新的过程,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内心,一旦发现内心被遮蔽、污染,就要勇敢地革除尘垢,使内心永远保持在清静、澄明的状态中。

所以,“明明德”讲的是自修心,自我启蒙。不断去除外部事物中蒙蔽心灵的种种污染因素,发扬光大个体先天的善良本质,修养高尚的德行。

“明明德”即修心,是儒家成人的第一等要务。做人就要先修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儒家思想,所以《大学》的第一个纲领就是“明明德”。

3.释亲民

程颐主张“亲,当作新”,朱熹继承这一观点将“亲民”写作“新民”。并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意思是说,学者在自明其明德之后,还要将自己心性提升的成果推己及人,从而帮助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中的全体人民都做到“明明德”,通过修养心性提升境界,成为道德上的“新民”。

“明明德”是要学者将自己内在的美好品德发扬光大出来,而“新民”则要求学者勇于承担改造社会、移风易俗、造福大众的社会使命。

4.释“止于至善”

大学的第三条纲领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即以“至善”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不达到“至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的步伐。

“知止”,知道自己该在那里停止,知道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知道哪些事情不应该做,也就是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止于至善”,终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儒家思想,不实现“至善”不罢休。

什么是“至善”呢?就是最高的善,或最完善的精神境界。“止于至善”就是知道以达到或实现最完善的境界为目标。“至善”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是是什么?《大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说明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需要我们从《论语》《孟子》等书中寻找答案。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

5.释“知止而后有定”

讲完三纲领高考志愿填报: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继续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做法。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自己的目标,内心才能知其所宅,从而将自己的心力集中在某一处,表现为坚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