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的儒家思想,让先秦儒家理论上升到哲理高度

《中庸》建构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从天道,人道层面对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天道的理论高度解析了伦理人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确定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是对儒家的创新和综合,将道德和修养作为核心,让先秦的儒家理论上升到了一定的哲理高度。

(一)《中庸》儒家的人性思想

《中庸》中的儒家思想,让先秦儒家理论上升到哲理高度

“天命之谓性”的天人关系的解读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性与天道也是儒家的重要思维模式,但是由于孔子的对于天道和人性的局限性,并没有将其详细阐述,而在《中庸》对天道与本性进行了归纳解读,并以天道为突破口确立了人的本性的由来,认为当天道赋予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时,天道也就自然地融于万物和人之中,将世界的本质看作是人力无法控制的自然,也就是天道。天道是万物与人生存的根源,天道的自身变化和运动会产生万物与人,同时在变化中将天道赋予万物和人。《中庸》详尽的叙述了天与物,人的关系,将生命和价值赋予天道的本体根源上,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升华,对孔子思想的延续和提高,强调了人,物,天的本质的统一。孔子的“仁”观念创新地解答了人的道德本质,而《中庸》以一个明确的天人关系理论,直接了当地确定了人天的性质和关系,明确了人所具有的独立身份,将自尊,自由,自身意识溶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积极地打下人的道德存在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儒家理论和思想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庸》中的儒家思想,让先秦儒家理论上升到哲理高度

《中庸》“率性之谓道”延续并发展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儒家思想,强调“率性”也就是遵循本性赤壁赋中的儒家思想,遵循天道赋予人的本质,使人在日常的伦理和社会关系中符合道德规范,也就是“道”。《中庸》认为如果人可以遵守天道给予的本性,便可以自然而然的符合社会关系中的理和道。《中庸》创造性地提出了性由天命,但是人道和天道都是“道”的不同方面而已,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道不远人”,人只要遵循心性里面的道,就都能天人合一,得道。《中庸》中的“率性”,与孟子儒家思想中的“尽心知性”类似,孟子儒家思想中,天道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只有扩展本心才能识得天性,其用道德属性来解释人心,《中庸》虽与其类似,但是在于人性来源的方面,《中庸》与孟子的儒家思想不同,它认为天是外在的某种理性的意识或精神内涵赤壁赋中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存在于人的心性之中。《中庸》以天道给予人性善,给人性的本质依据,性善自于天命,超越了孟子的儒家思想。《中庸》的儒家思想为性善论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支持,与此同时,《中庸》又提出人很难总遵守规范,也就是“率性”,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也就是“君子之道…虽圣人亦有不能焉”。并因此提出来了:“修道之谓教。”的思想。

(二)《中庸》儒家的政治思想

书中“修道之谓教”的关核心问题是 “教”,所谓的“教”就是孔子《论语子路》中提出的 “富而教之”的“教”,这实际上是中庸儒家思想的政治层面的体现。《中庸》的写作目的就是儒家防止道统的混乱和失传,提出来以“教”来实现人道政治的设想,该书的整篇都围绕着建立合理社会秩序的问题,其中在“哀公问政”章节详尽地阐述了儒家的政治理论思想。通过哀公问政赤壁赋中的儒家思想,《中庸》提出了儒家特色的政治思想的方法,途径和理想。《中庸》的儒家政治思想的实现途径基本上与儒家另一代表作《大学》类似,提倡“正己”而“三达德”及“五达道’最后遵“九经”《中庸》中的儒家思想,让先秦儒家理论上升到哲理高度,这与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途径一致《中庸》中的儒家思想,让先秦儒家理论上升到哲理高度,也与孔子在《论语子路》和《论语颜渊》,以及《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儒家关于政治的思想契合。同时孔子的“以仁摄礼”的意识在《中庸》.中也得到相应的关注,并继往开来般地提出了“孝”的人文思想,为社会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内在基础,体现出来《中庸》浓厚的人文关怀的儒家思想意识。并且《中庸》在教的方面考虑到了个人的差异性,强调“治人,改而止”,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提倡对每个人行中庸之道,教的途径不仅仅通过“礼乐刑政”,更要注重内在对人的内心修养的教。在一定程度上,中庸其实就是让人自觉的君子之道来得道。另外通过对圣人和君子的德性充分分析,来深入地表达儒家的仁政和仁治的思想,其将天道,人道和政道密切结合在这一思想中,旨在达到儒家提倡的教化天下,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理想。

(三)《中庸》中儒家“忠恕”的中庸思想

《中庸》中所代表的“中和”以及“诚”是儒家文化的灵魂,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们是儒家想的最顶级的哲学思想范畴,体现了儒家的世界观和理想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儒家思想的方法论,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儒家的忠恕之道,《中庸》中主张人们要学习和落实儒家的“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庸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发挥,同时还要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处理上要符合 “中庸之道”。《中庸》提出来中庸之道这一儒家思想的原则,包括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所谓慎独自修或自省意识在《中庸》第一章中明确提出:“道也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在《中庸》中要求人根据儒家思想,自觉严格地约束自我行为,并进行自身修养的提高,当个人独处时更要自我反省,谨慎行事,自我监督教育,恪守中庸之道,做到“诚仁善圣”,如能慎独自修则能达到“知远之近,…可与入德矣”。 而忠恕宽容的思想则取自《中庸》第十三章,这一思想实际上源于《论语里仁》,继承了孔子忠恕的为人之法,并将忠恕的思想拓展为仁政,仁道的政治理想,并发扬了儒家的忠恕和受教之道,进而创新地提出“以人治人”,要求人坚持忠恕之道共处,达到“素其位而行…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不仅如此,《中庸》还提出了“能近取譬”的实际方法来实施其忠恕的理想。至诚尽性是《中庸》关于施行儒家中庸思想重要理想目标,希望达到“唯天下至诚…与天地参矣。"《中庸》认为只有坚持儒家的诚仁善美的思想,发挥天道赋予人和万物的本性,可以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理想境界,达到与天道平等的位置,从事实现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