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es)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es).59No.3(.254)论中国“德"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演进’(德州学院文学院,山东德州,25302摘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以“德”为主的文化。从古到今,“德”的文化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变化不大,大致是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为主体,在中国的民间尤其如此。在儒家思想中,“德”的核心理念为孔子所说的“仁爱之心”、孟子所言的“本善之性”,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包括道、理、志、向。迄今为止,该体系在中国人的精神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是我们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关键词:“德”文化;内涵;思想演进;“仁爱之心”;“本善之性”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14)03—0121—13“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着不同含义但又不可分离的概念。《易经》里面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也是一个历这两句话,前一句说的是“道”,后一句说的是史的概念。

“德”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德”。上古人们认为:“天行为道”,“人伦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人们常把中德。”“道”是指自然的规律,而“德”是指人间的国传统文化称之为以“德”为主的文化或者说规范。“一阴一阳之为道”,明道是为了认识自“尚德”文化。但是,认真研读中国文化典籍可然规律,使人在面对自然时能“所居而安”;立以发现,从上古到今天,“德”的内涵变化很大,命安身之为德(“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尊德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当然,作为中华传统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使人安其位而存其续。后文化的核心理念,“德”有恒定的价值基调和不世之人逐渐把“道”与“德”统一了起来,形成一变的精神内涵。我们今天所要发掘的,应该是个完整的概念。把这个概念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它恒定的价值基调和不变的精神内涵。是董仲舒。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天不一、“德”文化的历史源流和演化过程变,道亦不变”,这个天行之“道”规定了人间之“德”,所以“德”是天道的人间体现。“为生不能“德”的概念提出较早。早在上古时期,《易里就提出了“德”的概念。《易》日:“天行健,祖父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奶‘德”完全物”。那么,当时的人们究竟是怎么认识“德”的被归依于了天道。呢?实际上,在上古时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es),“德”与“道”是一对有十收稿日期:2014—04—15作者简介:季桂起(1957一),男,河北南皮人,德州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周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周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69、68《周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74121万方数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而《易经》里的“道”和“德”并不完全统馈赠才能生存繁衍。你获得了,那么你如何回一,它们分别是指人的两种精神品格,其含义并报大地呢?那就是要以感恩的态度回报大地,不一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人容纳大地给予你的一切。这就是“德”的最初要遵循天道。“天道”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然涵义。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一般规律,即万物生存皆赖竞争。你没有很强的生的人只知道从土地收取馈赠,而有德行的人则命力,就没有竞争的能力,也就难以生存,更谈同时要有感恩之心。从这一认识出发而产生了不上发展。所谓“天行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德”的理念。“德”就是因为大地对你的馈赠所以,天道强调人的生命力。

因为“天行健”,而使你产生的对大地乃至宇宙万物的感恩之心所以人要“自强不息”。人一方面要遵从自然、(应该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小人”,不适应自然、敬畏自然;但另一方面,也要在与自是现在意义上理解的贬义的不道德的人,而是然相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生命力,在与万指普通人、平凡人)。所以,在《易经》里面,体物竞争中强大自己,这样你才能算是遵从、适应现的主要是这样一个思想:人怎么与自然相处?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上古在和自然相处的时候,人如何生存和发展,并形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在这方面成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具有规约性的品格?这是东西方都是一样的。中国古代的“后羿射日”、最早的“德”文化的原出思想。“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西方典籍中如《圣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所记载的大洪水及诺亚方舟传说等,都说明了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易经》里这一点。所以最初,在对“天道”的认识上,中面出现的上古时期的道德观。至于《易经》里国和西方都是一样的。到后来,西方更加强调面其他很多内容,有的讲的是对自然的理解,如了人与自然的竞争,从竞争的理念发展出了西方的一系列文化思想体系,尤其是“法”文化。

卦、六十四卦,属于自然观的内容;有的讲的是而中国更加注重了“人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如何与自然相处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如何应对自然,如“元亨利和谐理念,走向了“德”文化。可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中西同源的思想,贞”、“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君子终日乾后来有了不同走向。乾,夕惕若厉”、“师出以律”、“中行独复”、“否那么,中国缘何走向了“德”文化,而没有极泰来”等等,属于方法论的内容。《易经》的西方一致呢?这取决于中国的农耕文明。绝大部分都是指怎么认识自然,怎么与自然相“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典型地体现了中处,而涉及道德观的内容主要在这两句话。农耕文明的特点。农耕文化植根于土地,注这是上古时期人们对“德”的理解。到了重人们与土地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土地上生后来,“道”与“德”的内涵不断深化。发展到先存,虽然也有天灾人祸,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和秦时期,诸子百家所给的解释都因学说不同而缓、平稳的。只要你对土地有足够的勤奋与投有差异。比如说老子《道德经》。老子在《道德人,你就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而西方的海洋经》里所阐释的“德”和儒家阐述的“德”内容是文化则不同。与土地相比,海洋变化莫测,难以不一样的。

老子认为:何以为德?——“见素把握,其环境更为恶劣,所以海洋文化主要强调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说,你不要人与自然的搏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去争,去追求你的欲望,然后你可以很好地生意思是说:大地涵养着一切,你必须接受土地的存,你可以延年益寿。“孔德之容,惟道是[宋]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96《老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122万方数据季桂起:论中国“德”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演进从。79意思就是:大德的内容,就是遵循“道”而行动。这是老子认为的“德”,就是遵循天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 而天道是什么呢?就是“无”,“无,名天地之 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后来被孟子总结为“仁者 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老子就讲:一个有 爱人”,并从这里演绎出了儒家思想一系列的 德行的人是什么样的呢?是“上善若水”。认 道德概念和伦理准则。当然,孔子阐述的仁德 可天道之“无”,而不与天下争,你就是有德行。 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是由家族制 在这里,老子消极地把“道”与“德”统一起来。 度生发出来的。中国人在农耕文明初期的这种 “道”还是天道,但其自然规律不是生命之 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必须以家族为主体,也就 “健”,而是“无”和“有”的平衡。

人间的“德” 是家族式的生存与发展。一家一户依赖于土地 则要无条件地服膺于这个规律。因此,“天道” 生存,在土地上繁衍扩大,必须有赖于群体的安 与“人道”是不一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定。家族的生存与发展,依靠什么呢?依靠家 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人间奉行的 族内部秩序的稳定——长幼有别,秩序稳定。 是欲望之获、利益之争。但是,真正的“德”不 否则,家无权威与节制,整天闹矛盾,你争我夺, 可去争,只可去避,也就是“少私寡欲”、避开纷 那就麻烦了。家族秩序的安定,首先要有权威, 争,就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但权威不是以力服人,像动物世界那样,而是以唯不争,而无忧。”老子的思想消解了“天行 德服人。长者要有仁爱之心,以此感化后辈;后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把“道”与“德”统 辈同样要以仁爱之心对待长辈及同辈,这就是 一于“不争”,这样实际上也就取消了人伦之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这一“德”的理念又从 德,即“上德不德”。老子认为,“德”的产生在 家族扩大到国家,国也是家,是家的放大,天子 于“道”的缺失,“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 就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家长,这样又从孝生发出 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

人间一切道德规范的产 生,都在于对“道”的遗忘或遮蔽。顺,君仁臣忠”,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儒家对 老子的这个思想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很不 “德”思想的阐释。我们传统上通行的“仁义 样。孔子的儒家思想还是遵循了《易经》的礼智信”、“忠孝节义”等观念,都是来自儒家思 理念。但孔子避开了对“天道”的阐述,专门致 想对“德”文化内涵的理解。 力于阐述人伦之 德。孔子认为,“天道”不可 如今我们把“道德”统称,其实从《易经》和 测,故专讲人伦。而人伦之德的核心是仁,即人 儒家原初思想看,“道”和“德”是两个概念。所 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的关键是爱,由此构成了 谓“天行为道,人伦为德”,道是“天行之道”。 人的“仁爱之心”。《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爱 后来的儒家如董仲舒讲天道、朱熹讲“天理”, 之心的内容,如“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克 但在孔孟那里不阐释“天道”,孔孟只阐释“人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伦”。孟子讲“德”除了“仁”之心,还有“善”之 《老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es),第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