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消灭阿古柏后,还敢再跟沙俄开战,先不说打不打得赢

如果左宗棠在消灭阿古柏后,还敢再跟沙俄开战,先不说打不打得赢的问题,就算清军打得赢俄军,那必然也是一笔巨大的军费开支。反对派弹劾左宗棠的奏折肯定会如洪水一样把他“淹死”。

新疆自古就是劳师远征的偏远之地。乾隆皇帝当年剿灭准噶尔,收复新疆,再到同治皇帝丢失新疆,就是这么一个朝廷从有钱到没钱的过程。

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伪政权时,清政府没钱。

当时,清政府内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人就认为西北塞防不重要,建议把西北塞防的经费拿来全部放在东南海防上。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左宗棠在消灭阿古柏后,还敢再跟沙俄开战,先不说打不打得赢,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左宗棠是个暴脾气,听到李鸿章这么抹黑新疆,当即就怒了。他从经济意义上反驳了李鸿章:“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紧接着,左宗棠又从军事意义上对李鸿章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很显然,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左宗棠

作为最后的决策者,慈禧太后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并且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正式批准收复新疆。

但是,慈禧虽然批准了左宗棠在消灭阿古柏后,还敢再跟沙俄开战,先不说打不打得赢,可她没有足够的银子可供左宗棠出师。所以收复新疆的一部分军费开支,只能靠左宗棠自己想法筹募。

并且,慈禧只是批准左宗棠收复新疆,没有让他去惹沙俄。因为伊犁被俄军占着,清政府对沙俄是既怕得罪,又想引为援助。不敢跟沙俄硬碰硬。

于是,左宗棠就带着紧箍咒,两手空空地就踏上了收复新疆的艰难之路。

首先,他要想办法补足军费。出兵之前,左宗棠大概的算过,他率领的七万大军需要饷银约六百万两,外加后勤运粮的经费,实际开销在八百万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正常的开支,其它诸如士兵的补偿费、遣散费等,都还没有列入这个清单。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紊乱,国库空虚。只能给左宗棠拨付五百万两的军费。剩下的三百万两银子要靠左宗棠自己负责募捐。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欧洲列强借款。借到钱后,左宗棠没有采用传统的后勤供应模式,也就是靠关内运粮食到新疆。而是再次创造性的通过俄罗斯商人采粮,将清军的后勤采购和运输的艰巨任务承包给了俄罗斯商人(实际是沙俄陆军的一名上尉)。后来这个俄罗斯商人也确实帮助左宗棠解决了运粮问题,前后共运输1500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粮食转运的困难。

左宗棠

最终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清军消灭了阿古柏伪政权,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失地。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困难,只有一个伊犁了。可是由于与沙俄外交是大事件,左宗棠一个人无法决断。于是关于伊犁问题,清政府便派代表与沙俄展开了谈判。

光绪五年(1879年),在沙俄威逼下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清政府代表崇厚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这个条约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条约,既要割地,还要赔款。

左宗棠听说后,怒火冲天,立即便向朝廷上奏折弹劾崇厚。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曷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

慈禧在收到左宗棠奏疏后,考虑再三,最终将治崇厚罪,再派代表与沙俄谈判。然而沙俄据不让步,使谈判陷入僵局。左宗棠听说后,向朝廷请战,二度率兵进入新疆和沙俄军对峙了四个月。中间几度擦枪走火,但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后来沙俄迫于压力,在谈判中让步。清朝于是收回了伊犁地区,基本保持了咸丰十年(1860年)之后的边境线。

回看这段历史,左宗棠功德无量。收复新疆的决定,是他据理力争来的;具体方案是他策划的;具体的作战是他指挥打的;后来的谈判也是在他撑腰下,才最终谈下来。就连一部分军费也是他自己办法凑的。整个过程他是费心费力,无愧于心。

新疆边界示意图

虽说最后未能用武力赶走沙俄军队,是一个小遗憾,可是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开战与否的决定权在朝廷,他只是臣子,并不是决策者。不能拿这种事情强人所难。但如果真的开战,他也不怕。他敢跟沙俄对峙,他就敢开战。

事实上,左宗棠本身就是鹰派思维。他觉得只要能打赢,就没有必要向洋人退让。就算打不赢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拼死一战也比拱手而降好。

不过说句实话,左宗棠如果当时硬碰硬了,他的下场可能不会太好。当时清政府的政策整体偏软,对洋人的态度暧昧,左宗棠这种跟洋人死磕到底的性格,其实在朝廷里面很不受待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