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玉麟: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纪念钱塘江大桥

茅玉麟女士接受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专访。

杭州有大大小小将近5000座桥,可在老百姓心中,钱塘江大桥的地位却是其他任何桥梁都无法替代的。

它是钱塘江上10座大桥的老大哥!本该50岁就退休的它,超龄服役30年,如今依然伫立钱江潮头,巍然不倒。

2017年9月26日是它80岁的生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女士专程赶到杭州,参加纪念仪式。茅玉麟是茅以升最小的女儿,她在茅老晚年直至弥留之际,都一直陪伴父亲身边。虽然父亲已经走了28年,但是父亲的回忆仍然是她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今天清晨,杭州大雾。68岁的茅玉麟再一次走近父亲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在引桥上远眺雾气蒙蒙的桥身,凝视眼前桥面上往来的车流,聆听列车过江时的鸣笛声……随后,她同杭州茅以升实验学校的小朋友一起,在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纪念。

9月26日清晨,钱塘江大桥。

中午时分,茅玉麟女士接受了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的采访。现年68岁的她,长居北京,目前担任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今天是大桥80岁生日!我以前来杭州的次数比较少,但是今年已经受邀来过多次钱塘江大桥的历史故事视频,感觉它在浙江和杭州人心里的分量很重。”茅玉麟告诉记者,“80年前,父亲和先辈们打算在钱塘江上造桥,很多人以为是个笑话。造桥时,还有日本人的飞机扔炸弹!现在,江上已经10座大桥了,再看看宏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一对比,尤其马上就是国庆了,我心里一股劲儿就上来了!”

谈起父亲,她说,很多人都认为钱塘江大桥是父亲的丰碑,“可我小时候却很少听他讲起钱塘江造桥的故事,可能他心里觉得那是应该做的,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茅玉麟: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纪念钱塘江大桥

茅玉麟告诉记者,在她印象里,父亲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当做建桥团队的一员。她之前在一份原始档案里看到,在解放前,因为造桥的缘故,当时工程师协会要给父亲颁发一个荣誉证书,但是父亲在领奖时一再强调,他是替整个造桥团队领奖。

今天,再一次站在钱塘江大桥的桥头,茅玉麟说:“我一下子就想起父亲生前最后一次登桥的时候。”

杭州茅以升实验学校的小朋友们准备给茅老的雕像献花。

“1987年,是父亲最后一次登桥。”茅玉麟说到这里,眼圈一红,潸然泪下,“那时父亲已经91岁了,眼睛不好,只能看到很近的东西,而且只能看到影子,所以他一直抚摸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没有话,只看着远方。我想他心里肯定是非常激动的,或许他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

那次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大桥建造者重新在大桥前相聚。茅玉麟和姐姐一直陪在父亲身边,她看到这么多头发花白的老人聚在一起,“很多当年一起造桥的同事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老人们可能都知道,这是他们生前最后一次聚会了。当时父亲在会场里数度哽咽……”

今天是大桥80岁的生日,很多人都在纪念和缅怀。“我觉得这份缅怀,不单是指大桥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开创性成就,更应该缅怀一种精神。”茅玉麟告诉记者,和现在的很多大桥相比,这座大桥非常特殊,“它的通车仪式上没有鲜花,也没有锣鼓,有的只是一列列紧急运送抗战物资的列车”。她说,也许现在造桥的工程技术要比80年前先进很多,但是“先辈们那种在民族危亡之际,利用工程技术爱国报国的拳拳之心,才是今天更应该继承的”。

采访的最后,茅玉麟告诉记者,钱塘江大桥已经服役整整80年,“没想到它这么长寿!希望今后它的寿命更长,继续为浙江百姓服务”。

从1937年9月26日通车至12月23日大桥被炸,有一百多万生命从桥上逃难撤退而去。

【浙江新闻+】

开通前夜埋下880斤炸药 钱塘江大桥服役80年被赞"桥坚强"

杭州钱塘江大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种见证,记录着这座城市在面临日寇侵略时,所表现出的刚毅和悲壮。这座由中国人历经“八十一难”才建成的大桥,赶在淞沪会战最关键的时候正式通车钱塘江大桥的历史故事视频,把大量的抗日部队和战备物资送到上海前线;在淞沪会战结束、南京大屠杀最高潮之际,又有百余万军队和难民通过它转移到安全地带。

值此钱塘江大桥80岁生日之际,记者通过采访和查阅相关档案资料钱塘江大桥的历史故事视频,尝试为大家还原大桥的前世今生,寻找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大桥建成历经“八十一难”

茅以升被激励:若造桥不成,你得跳钱塘江,我在你后头跳

“九一八”事变之后,1933年,浙赣铁路和沪杭铁路均已通车,可中间的钱塘江却硬生生地把浙江省分成两半。不仅影响了一省的交通,连全国国防都受影响,于是当时的浙江建设厅下决心要在江上建桥。

可要在钱塘江上造桥谈何容易,这条江江面宽阔,涌潮凶猛,它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江底石层上流沙覆盖,深达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民间还有一句谚语,叫“钱塘江上造桥”,用来形容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听说要在钱塘江上造桥,有外国的工程师轻蔑地说“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生出来呢!”此言一直刺痛着爱国仁人志士的心。38岁的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接过了造桥的重任。

1935年大桥开工后不久,茅以升为造桥日夜奔走,精神紧张,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这个时候,因为要变更施工计划,外部压力很大,全力支持他造桥的铁道部次长曾养甫忽然把他叫到南京谈话,他正颜厉色对茅以升说:“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造桥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茅玉麟: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纪念钱塘江大桥,我也跟你后头跳。”

之后,茅以升和他的团队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两年半时间,工程人员就在急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这座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

大桥开通当日,十万难民过江

有学者提出:此桥的开通,避免类似南京的屠杀惨剧在杭重演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开始全面侵华。紧接着是“八一三事变”,历经三个月的上海淞沪会战由此开始,战事发展之快大大出乎意料。

8月14日这一天,日本飞机首次空袭南京、上海和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三架日本飞机飞来投弹,但都投入江中,并未炸到什么东西。我意识到战争的威胁已经来到大桥,工程未完,战事已起,这真急坏人了。”

终于,赶在9月26日这天晚上,大桥建成通车。这天凌晨,第一列火车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经大桥运往前线。同时,南京当局还特批了一个由120多人组成并配置四挺高射机枪的护桥连,驻守钱塘江大桥。

一个半月后的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南百姓大为恐慌,上海、嘉善、嘉兴……一路下来,不需太多时间,杭州沦陷几乎就在眼前。

杭州的民众纷纷开始南逃,上海和浙北一带的难民也逃到了钱塘江边,南星桥浙江第一码头人山人海,一时无法渡江的百姓纷纷涌向钱塘江大桥闸口六和塔一带,急切盼望过江。为了保密和迷惑日军,公路面故意堆放了许多杂物,使人感到大桥尚未完工,老百姓被士兵档在桥北,只能望桥悲恨。

由于渡江逃难的人太多,11月16日,一艘渡轮发生翻船事故。与此同时,在江边等待渡江的难民也越聚越多,省政府顾不得敌机的空袭,于11月17日清晨命令茅以升开通大桥公路桥面。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国内专门研究大桥历史的学者钟光明表示,大桥开通的89天时间里,通过大桥撤退的军用和民用物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建桥的总投资。

他还指出,从12月13号开始,几乎日寇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大屠杀的同时,300公里外的杭州钱塘江边,从上海、嘉兴、湖州和杭州城内逃难的百姓却通过大桥安全撤离到江南,其中还包括60多万人的军队。

杭州沦陷时,已是一座空城,军队也都撤退到南岸进行防御,如果说没有大桥,军队和缁重无法及时撤离,必同日军有一番殊死博杀,但后果是可想而知。所以,钟光明认为“正因为大桥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类似南京屠杀的惨剧在杭州重演”。

杭州沦陷前,钱塘江大桥被炸毁。

回忆炸桥“如亲手掐死亲儿子”

茅以升立誓: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实际上,逃难的百姓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大桥已经埋设了炸药。这炸药,是谁埋下的呢?

据茅以升的《回忆录》,就在大桥开通的前一天,一位身着戎装面部严肃的军官来到钱塘江大桥桥工处,点名要见茅以升。

这位军官说:“茅先生,我姓丁,是南京工兵学校的教官,嘉善已经沦陷,日军正在逼近杭州,我奉国防部命令,在明天之前炸毁钱塘江大桥,以防止敌人过江。炸药、电线、雷管等材料都在外面的卡车上,马上准备吧!”

茅以升听了目瞪口呆,不许百姓过桥,伪装成未完工的假象,怕的就是日军来炸桥,可是等来等去,却等来了自己人炸桥的命令——要他马上亲手把大桥炸掉!而且“开通之日竟是炸桥之时”!

茅以升在设计之时就有预感,在不影响桥墩质量的同时,在关键点预留了安放炸药的位置。后来经省政府协调,在公路面开通前夜就将22箱共880斤炸药埋好,将一百多条引线全都接到南岸的一所小房子里严加看管。先让老百姓和机关转移,到时候再接上爆炸控制器炸桥也不迟。

于是,以后每天过桥的百姓都要从炸药上走过,火车过桥也同样是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行进。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等到12月23号下午5点钟,大桥禁止通行,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断。

桥断后,心绪难平的茅以升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事后,茅以升曾回忆当时炸桥的心情,说“如亲手掐死亲儿子一般”。

钱塘江大桥服役80年仍通车正常

网友点赞“桥坚强”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即杭州城早在1937年12月24日就沦陷了茅玉麟: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纪念钱塘江大桥,而一江之隔的萧山的沦陷时间,却是两年多之后的1940年1月22日。

对此,钟光明表示,正是炸桥之后,钱塘江的天然屏障阻挡了日军的南侵铁蹄。“日寇发起多次登陆和偷袭,始终无法逾越这道屏障,这也侧面证明,炸桥的确成功阻滞了日寇的南侵”。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亲手修复了大桥,实现了当年立下的“抗战胜利、此桥必复”誓言。

如今,六和塔旁的钱塘江大桥已服役80年,战争年代留下累累伤痕,至今仍超负荷运行下,“老当益壮”的它被网友赞为“桥坚强”。

不止于此,钱塘江大桥还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工程》名录。它就像一位长者,伫立潮头,见证着杭州这座城昨天的坚毅和今天的繁荣,启示着人们牢记历史,奋发向前。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