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但是自称的人不一定姓李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是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不像春秋时期的其他历史人物,有明确的故事。实际上他只有一本书《道德经》,但是他的名气和地位明显要高于其他人,包括在民间。

司马迁也说不清楚老子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考证其真伪,民间的神话了的传说更不足信。我们只能简单的了解一下,包括《道德经》。

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老子姓李,但是自称老子的人不一定姓李。

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但是自称的人不一定姓李

道家不是你以为的道家,道家以老子为创始人,但是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不完全一样。

道德也不是你以为的道德,现在说的道德是大家认可的社会规范。《道德经》所说的道是自然规律,德是从道而行。

老子是东方三圣之一,《道德经》是影响中国的三本书之一。

关于《道德经》,来历神秘,版本较多,注解《道德经》的人更多,良莠不齐。

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但是自称的人不一定姓李

和大部分经典相比,《道德经》更像经。六经皆史,只有《道德经》才称得上经。

正是由于影响巨大,误解较多,所以散人觉得有必要解读《道德经》。

存世《道德经》有三百多个版本,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的《道德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河上公版本,一为王弼版本。

在通行本的《道德经》中,为避讳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个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全部改成了“国”;“恒”全部改成了“常”;“启”全部改成了“开”;“勶”全部改成了“彻”;“弗”全部改成了“不” 。

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但是自称的人不一定姓李

没多少人确信哪一种版本的《道德经》肯定是原汁原味的老子原版《道德经》。有人认为通行版《道德经》被篡改90%以上,纯属无稽之谈。

我们不能把《道德经》看作是一部很神密的著作。我们只将它看作是某个古代学者撰述的自己对于自然与社会个人见解。

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子,最早著《解老》、《喻老》,东汉时,《老子河上公章句》宣扬练气可以久寿长存;《老子想尔注》强调学道练形,能致长生。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阐发以虚为主、以无为本的玄学观念。所以,讲解《道德经》还是依据现在通行版王弼的《道德经》。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史记》也是一家之言关于老子道家思想的论文,历史的局限性也是有的。本身司马迁也不很确定老子的真实身份,究竟是李耳、老莱子还是太史儋?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肯定是有一个人写了《道德经》。

司马迁基本上比较认可的还是李耳。

说李耳在洛阳住了很长时间,看到周室衰败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但是自称的人不一定姓李,所以就离开了,但是当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说:“你要去隐居了,给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写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然后离开。

现在一个人用几天时间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老子几天时间写出5000字的一本书关于老子道家思想的论文,难度还是有的。

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但是自称的人不一定姓李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尹喜在函谷关遇到了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经过一番交谈,觉得老者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就要求老者留下来,写一本书。命题作文,简单构思一下,就可以一气呵成。如果是尹喜有专门的要求,比如养生,比如管理,比如治国,实际上,尹喜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于是,博学多才的老子,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关于老子道家思想的论文,博采各家,写出了涉及修身、养生、治国、用兵多方面的著作,这样来看,《道德经》更像一本论人生的格言集。

既然是格言集,本身也是杂乱无章的,很难说有中心思想。但是还是能从中看出主要的思想内容。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六家要旨》中关于《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有过这样的描述:“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虽然以后各家根据各自的需要都有不同的论述,但是,公认的《道德经》中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用《道德经》的语言方式来说,《道德经》可读,也可以不读。学习《道德经》有用老子不是你以为的老子,但是自称的人不一定姓李,也没有用。我们不是说是不是读过《道德经》,而是说读过多少遍《道德经》。不要企图想通过囫囵吞枣读一遍,就可以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