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

生与死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两个阶段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生死问题也一直是人类从古至今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

随着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射到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和死亡质量的问题中来。随着人们对生命更为深切的哲学关注,如何照护临终者成为生命哲学或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由此产生了“优逝”和“善终”理念道家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临终关怀和临终关怀伦理也应运而生。

庄子是先秦时期第一位系统论述生死问题的哲学家。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主张把生死过程归于自然。

尤其是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论述,无疑对解决临终关怀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现实伦理困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

一、庄子生死观的道德内涵

在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华夏族人基本产生了“喜生恶死”的主流生死观。对待这种观点,庄子既接受了一部分内容,也否定了很多观点。

(一)庄子生死观的基本内容

与儒家入世主义的生死观传统相比,道家哲学的生死观另辟蹊径道家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基于“道”这一道家最高哲学范畴,将生死与其他万物一样归结于自然本性,主张“向死而生”的自然生死观态度。

其在主张珍爱生命的同时,强调了死亡在生命的完整过程中所具有的同等地位。首先,对待“生”,庄子是尊重生命的,其理论中不乏有关于养生之道的阐述。

而面对“死”,作为与“生”具有同等地位的概念,庄子同样主张以追求精神的最高自由——“逍遥”来解开死之困惑。面对死亡,庄子要求人们以淡泊乐观甚至心向往之的态度自然处之。

庄子在先秦时期的生死观主要包括生死必然、生死自然生死齐一三个方面。就其生死观的整体脉络而言,庄子先是对他所提出的“生死必然”、“生死自然”等对待生死问题的基本看法进行了具体阐述并以例施证,进而最终将其引向了“生死齐一”的“齐物”态度,达到其所谓之“无待”的逍遥境界。

庄子的这种以相对主义为理论依据发展而来的辨证生死观,以直面死亡本质的勇气实现对死亡的超越,为人们正视死亡、摆脱恐惧,建立科学的生命观提供了思想依据。

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

(二)庄子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靠着自身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无数思想家、教育家。郭象、中国佛教以及宋明心学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他的优秀思想。其教导人们要顺其自然地面对客观规律,破除了以往对于生死问题的主流观念,对于打破传统生死观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意义。

二、临终关怀实践中的生死观困境

而临终关怀作为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种边缘性交叉学科,不仅与医学紧密联系,还涉及包括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是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姑息性治疗和支持性照护的一户措施。

它强调的是对临终患者照护的姑息性而不是治疗性,不追求激进或无意义地对病患施以治疗,而是旨在对将逝患者进行的减轻其痛苦、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手段。诚然,临终关怀作为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日趋提升。因而生命所必将面临的生死问题也必然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

具体而言,临终关怀所体现的文明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人类死亡观念的有序嬗变;二是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升华;三是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

而社会必然对临终关怀存在迫切的需求,又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社会临终关怀的需求又面临着如下几大困境:

一是现代医学尚不能攻克的致死疾病,尤其是慢性类疾病的患者是临终关怀所需要面临的最主要人群;二是作为缓和对临终患者实施“安乐死”是否能够得到伦理辩护所引发的争议的一种策略;三是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道家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人类生命的质量和长度都得以大幅提升而由此引发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诚然,临终关怀作为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受到人类自身喜生畏死的自然天性和我国传统文化中部分思想的长期影响,临终关怀在我国的试行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伦理困境。

比如,由于种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存在“畏死”的心理负担,加之政府对于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方面的引导力度不足,使得民众对临终关怀中不做无意义治疗以及其必定要涉及的各种姑息疗法等内容产生抵触心理,使得临终关怀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现实障碍。

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

三、庄子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价值启示

从形式上说,庄子的生死观是命定与安命、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的对立统一,从内容上说,庄子的生死观不畏死但同时尊重生,追求“贵生”、“重生”、“善死”、“乐死”以至超越生死达到“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庄子曰:“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把生看作愉悦地劳作,把死看作愉悦地休息。这种理论不仅有助于人民大众树立正确豁达的生死观,且对临终病患也具有缓解恐惧和焦虑的积极意义。

从总体上说,庄子对于生死问题有着“生死自然”、“生死齐一”及“逍遥无待”三次超越。首先,庄子认为生死存乎于“始卒若环,莫得其伦”这样客观规律中的必然事实。

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齐生死达观,试图帮助人们从趋生恶死的世俗观念中跳脱出来,从自然的角度认识生死规律,从而舒缓对死亡的恐惧。最后,超越生死执着,从宏观上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以实现超越生死之外的终极自觉。

这种有别于主流生死观的生命认识能够从人类自身的认识角度出发,对临终关怀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想改变当下临终关怀所面临困境的局势,无疑就应当为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庄子生死观正是在当下最适合解决现实问题的选择。了解、领悟庄子生死观,有助于培养民众自然主义的生死豁达态度,以及“超越生死”的终极自觉,最终达到生命自然观与超越生死的终极自由一体化。

庄子对临终关怀的启示意义,值得一看!(深度好文)

结语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有多学科、多种相关从业人员所组成的新兴临终医疗护理模式,能够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有效照护。

不可否认,临终关怀的出现和发展是符合人类社会文明需求的必然结果,因此,面对临终关怀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包括理解病人心理、保护病人权利、优化病人生活、关心病人家属等诸方面的伦理诉求,以及其所面临的包括社会普及度不足、接纳程度低、相关机构和组成人员结构单一等具体的现实问题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而庄子以道家“道法自然”为核心理论依据所阐发的生死观理论,不同于主流文化中对死亡话题的避讳态度,对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从而有效缓解当下我国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有关生死困境的问题,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