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简到崩溃,涨知识了!!

字数:3600字,预计时间:20min

嗨~皆さん! (mi na san),大家好!

我是三金。

很高兴继续和大家分享《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

杨朱、老子、庄子(3min)

杨朱的生卒年代未详,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约公元前479—约前381)与孟子(约公元前371—约前289)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孟子本人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列子》是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题为“杨朱”,照传统的说法,它代表杨朱的哲学。

有一个成语“一毛不拔”的出处就是来自他。《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韩非子》(公元前3世纪)说:“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jìng]一毛。”(胫就是小腿的意思,有成语:不胫而走)也就是,拔一根腿毛他也不肯。

杨子或其门人辩解:“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

这是道家哲学的第一阶段,老子其人虽然生在孔子之前,但由于没有学生传播思想,《老子》这本书也还没写出来,因此,第一代道家代表还是杨朱。《老子》其书则代表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道家的第三阶段。

从道家的哲学思想出发,杨朱采用的方法是“避害”,但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事物的变化中总是有些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尽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到第二代《老子》这才把话说穿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

第三代道家,《庄子》又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它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如果说墨子的“兼爱”是把人和人看成一样的话,那庄子的“齐物论”则是把万物都当做是一样的概念了。

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杨朱是一种“私我”,老子是一种“无我”,庄子则是一种“超我”。我们可以说,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这也和道家自身的学说很契合。

孟子(5min)

孟子(约公元前371—约前289)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是从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的。当时的齐国(也在今山东省)是个大国,有几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们在齐国首都西门——稷门附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名叫“稷[jì]下”。有点像现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吧,孟子在这里当教授,后来的荀子也在这里当教授,荀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就是从这里毕业的。

这也算是他们的校训吧,稷下学者“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qú],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也曾游说各国诸侯,但是他们都不听信孟子的学说。他最后只好回来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弟子的谈话。《孟子》后来被推崇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的基础。

互动3: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性本善的扣0中国道家哲学,性本恶的扣1。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这种善实际上就是人的“恻隐之心”或者我们现在常说的“同理心”。并把四端向外扩张,变成四德:“仁、义、礼、智”。只有充分发展这四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孟子经常骂其他学派的人为“禽兽”。

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其实墨子的兼爱在利他性和纯粹性上,比孟子更高,可以理解为爱他人的极致;杨朱则可以简单理解为爱自己的极致。但都被孟子骂作禽兽,关于这件事孟子也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认为:“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对待兄弟姐妹的孩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居家小孩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

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别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同样的,爱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因为爱是有差别的。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也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主张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充分发展这些人伦,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儒家的政治哲学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也就是“内圣外王”。

有一次齐宣王看见一头牛被人牵去做祭祀,他“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因而命令用羊替换它。喜羊羊心里:MMP!孟子也不管那么多,他趁热打铁,跟齐宣王说:“你这就是不忍人之心的例子,只要你推广到其他人身上,行的就是王道”。齐宣王表示:“我做不到,我贪财好色,改不掉。”孟子说,人人好货、好色,王如果知道自己的欲望,从而也知道他的所有人民的欲望,并采取措施尽可能满足这些欲望,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别的,正是王道。

怎么才能做到呢?孟子说:“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这个词是孟子独创,到后来,孟子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个名词也就不罕见了,但是在先秦仅此一家,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连孟子也承认“难言也”。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想起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那个勇气,用“浩然之气”来理解似乎更通一点。

“浩然之气”虽然听起来神秘,可是照孟子所说,它仍然是每个人都能够养成的。也正如孟子断言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名家(3min)

“名家”的“名”,译成英文时中国道家哲学中国哲学简史,简到崩溃,涨知识了!!,会被译作诡辩、逻辑或者辩证。书中给“名家”的翻译是按字面翻译的:the of Names。这样翻译,也是提醒西方人注意中国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名”和“实”的关系。

从逻辑上讲,中国古代哲学的名与实的对立中国道家哲学,很像西方的主词与客词的对立。但是,若试图更为精确地分析到底什么是名、什么是实,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就很容易钻进一些非常奇怪的问题当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我们带进哲学的心脏。

惠施(公元前350年至前260年)是宋国(在今河南省)人。他曾任魏惠王的相,以其学问大而闻名。但是他的著作不幸失传了,《庄子·天下》保存有惠施的“十事”,我们所知道的惠施的思想,仅只是从此“十事”推演出来的。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也就是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意思。如果那时候我们的古人更擅长用符号来表达这些思想的话,可能后期很多数学家就都在中国出现了。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大同小异,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人,这是大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又不一样,这是小异的。某种程度上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因为有的人是人,有的人却很狗。

再有就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他们两个人的哲学也含有“内圣外王之道”。但是充分运用名家对于超乎形象的世界的发现,这件事情却留给了道家。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却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惠施是庄子真正的好朋友,这个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关于他们俩,有一个《子非鱼》的故事。

庄子和惠施在上散步,庄子看见水里的鱼就说:“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一定很快乐吧”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片段: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中国哲学简史,简到崩溃,涨知识了!!,鱼不停游~

惠子就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就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也是可以推断出来的。”庄子说:“来来来,我们重新捋一下。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说明什么?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了,你还是爱我的。”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片段: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爱不停休~

阴阳家(3min)

邹衍[yǎn]是公元前3世纪阴阳家的主要人物代表。据司马迁《史记》,邹衍是齐国(今山东省中部)人,比荀子早26年,比孟子晚47年。他著书十余万言,但是都已经失传了。

可是司马迁对于邹衍的学说做了颇详细的说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对地理和历史有很大的兴趣,在他看来,历史是有其规律的,并以五德转移来解释历史变化。

《寻秦记》里有一段他的戏份。

五行相生相克: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北大有一个教授就叫“金克木”,和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 他写过一本书《书读完了》,蛮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jī]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yǎo míng](幽暗;昏暗 ∶深奥。也作“杳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汉朝皇帝也相信,皇帝是承五德转移之运而王,但是汉朝究竟以何德而王,颇有争论。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即使如此,后来仍有意见分歧,再后来,人们就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为止,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

中国哲学简史,简到崩溃,涨知识了!!

“皇”和“天”齐平在上,因为“皇天在上”。

我们中国古代虽然谈不上有人格化的神,但是原始国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象有一个父神和母神,他们生出万物。后土在下,后土就是“大地之母”。

阴阳家们用他们的五行学说解释了这个宇宙有什么,并且是怎么来的。阴阳学说与《易经》从根本上结合起来。《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所谓“八卦”,任取二卦组合起来,得六十四卦,而《易经》的原文中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就衍生了六十四卦。

中国哲学简史,简到崩溃,涨知识了!!

《说卦传》中说:“乾为天,为圜[yuán],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巽[xùn]为木,为风”;“坎[kǎn]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兑为泽”。

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乾清宫和坤宁宫分别为皇帝和皇后的寝宫。

清朝的“清”一方面来源于满语(“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Gurun,"戴sing gu润")的 ,"戴sing"的音译。另一方面我猜测也可能是天下统一,得以清的清。而且,明朝火德,加个三点水,水德,水克火。

肯定有人会好奇,那本朝是不是“土克水”属于土德呢?现在讲科学了,一般不会再这么说了,但是土地革命带来的胜利,汉朝也是土德,听听倒也无妨。

结束:

好了,谢谢大家!

我是三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