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

道家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不像儒家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诞生于战国时期,两千多年来,很多人受到它的影响。有人说,中国文化就是“儒道互补”。

道家与道教区别

思想学说和宗教是不太一样的。作为一种思想学说,道家是以“道”为中心论述哲理,分析宇宙、社会与人的存在的。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是以神的崇拜、沟通天人神鬼之间的仪式与方法、宗教团体组织和思想信仰合而为一构成的。

道家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

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家思想的诞生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那时候大体上关心的就是这几个问题:一个是宇宙,天地怎么是这样的,这样的天地有什么意味?一个是社会,社会怎么变成这样了,怎样才能是一个最好的社会秩序?还有一个是关于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ppt,人怎样才是最好的状态,是在秩序与规矩中互相和谐,还是超越社会成为绝对自由的人?

道家的几种思路

一种是,讨论“天道”,也就是阴阳五行的知识和技术,更多地琢磨各种天地人变化状况的,大约后来的黄帝之学,就是这一类。

另一种是,讨论语言的,像什么“白马非马”、“离坚白”之类命题,他们讨论超越语言的根本道理,希望人能摆脱语言的控制,寻找到终极的真理。

再一种是老庄之道了。老子、庄子一系也讨论超越知识、语言、概念的根本道理,但他们更要求从历史上批判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主张回归自然。因为后来这一支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的书两千多年来也被中国文人反复诠释,所以,后来一说“道家”,就以为只有老、庄、文、列,其实并不是的。

道的含义

首先,“道”在《老子》那里是一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本源(二十五章)。

它无形、无名,却是一切有形有名的事物的起源和基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是时间的起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ppt,是空间的中心点。时间从“道”开始延伸,空间从“道”开始膨胀,时空由“道”开始走向无限,一切事物从“道”这里产生。

其次,“道”也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必然道路。

老子说,一切事物的生长运作过程,就是“返本复初”。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就是万物必经之路。一切从“道”那里出发道家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有了形,有了名,也有了生死,最终,又回到无形无名的“道”的最初状态,归于消亡。这就是“道”。

再次,道也有说话和命名的意思。

“道”是一切的根源,是“无名无形”的,但从它那里衍生的一切,则都是由它那里给予名称的。有了名称,就有了事物,就不再是“无”而是“有”了。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这个“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暂时“空旷”,却又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无”,是“无限”。

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首先,老子的道理是针对个人的人生, 特别是人的生存的。

《老子》第十三章里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他是说,因为人有肉身,而肉身的生命和欲望,给人带了种种忧患和麻烦,怎么办呢?老子并不是叫人抛弃生命和欲望,所有道家都有“贵生”“重命”的传统倾向,他是要人重视这一点,即一切困扰和麻烦道家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都和自己这个身体,以及承负着生命与身体的生活有关,所以要小心翼翼地珍重这个生命的基础,使它永远健康。那么,如何保护生命使它处于良好状态呢?老子要求人效法自然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所以要保持淡泊、无为。

其次,他的想法是针对政治的。他觉得世上尔虞我诈,兵戈相向,是因为社会太发展,太富足;分配不公平,世上犯罪人多;残杀盗窃,是因为禁令太残酷,太严厉,人没有自由。老子觉得,只有按照“道”的方式,首先是少管无为,第五十七章里说,禁令太多,老百姓不知所措,刑法太严,弄得人不自由,所以反而人会犯罪(压抑太甚,反弹愈强);七十五章里说,税太多,老百姓没法活,就逃避和反抗,统治者欲望太多,老百姓满足不了你,也会犯罪作乱。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理想社会状况最好是:第一,仿照“道”的状态,无为,无事,不干涉,顺其自然。第二,返本复初,像“道”一样,回归最初的本源状态。

道家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

老子

庄子似乎不太关心政治上的治理方法,也不太关心人身的养生修炼,但更注意作为“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老子的“道”是抽象,但实际上着眼点很实在,但庄子好像更关心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超越等问题。

庄子也强调“道”的本源意义,但他强调“道”是自然与自由。《庄子》中第一篇也是最有影响的一篇《逍遥游》里说,大鹏一飞冲天,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自北海飞,到南溟息,可是知了(蝉)加小鸠鸟(学鸠)却嘲笑它,觉得它这是何必呢?我们飞来跳去,到树上就歇,落到地下也就落,多好呀!可是,眼光短浅的它们,怎么能够理解大鹏自由翱翔于天涯海角的自由自在?

真正的超越境界是绝对的自由,也就是“无待”。人生,想要达到真正自由,则要“无己”“无功”“无名”,因为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为自己考虑;有了“功德”的念头,就会被建功立业所累;有了“名气”的追求,就会被名气束缚。

人怎样才能达到“无”呢?庄子的回答是,首先抛开知识和贪欲。在《庄子·应帝王》里有一个故事,说中央的帝王叫浑沌,本来好好的,可是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却为了给他做好事,给他凿了七窍,结果浑沌反而死了。这就是有名的“浑沌凿七窍”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说,人若处在无知无欲、浑然不觉状态里,人是永恒而自由的,一旦人有了知识和欲望,反而就失去了永恒和自由的精神。

那么,怎么才是真正的“道”的自由境界呢?庄子认为是“无心”,对政治也好,对功名利禄也好,对生死也好,都应该采取“无心”的自然态度。庄子觉得,“心”的精神世界才是最可贵的,而“物”的有形世界是“心”的累赘,要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自然,就不能依靠外在的名利、权力,也不能依恋心中的感情、欲望,一切都任其然,这就叫“安时而顺处”。

比如说生死,这是人最关心的事,谁都在为这事苦恼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ppt,生了孩子高兴,死了人悲哀,可是庄子却不是这样,他觉得生与死很平常。著名的“庄周梦蝴蝶”和“庄周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讲的就是这种“达观”态度和“无心”境界。如果人能够对政治、生死、利禄“无心”,那么就不会为得失、福祸、死生等而烦恼,人就在内心中自由了。

道家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

庄子

注:内容摘自 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