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 “五经 ”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 “五经 ”,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 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 各民族团结和睦。《周易》提倡 “万国咸宁 ”,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 “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 ”;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欢迎共阅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 “聚人 ”、“安民 ”,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 “与民同患 ”,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周易》也重法治,主张 “明罚清而民服 ”,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一切法令制度贯彻 “遏恶扬善 ”的原则。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 “革命 ”主张,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这“革命 ”二字固然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有本质区别,但它主张, “革命 ”事业,必须 “顺乎天而应乎人 ”,即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是可取的。《周易》告诫人们: “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畅通,畅通才能持久。

过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当去掉的就去掉,当实行的就实行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周易》教育后代人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满足现状,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从统一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治目的出发的。不少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周易》是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著作在大学哲学的课堂上,自建国以来,年年都在讲《周易》。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说,欢迎共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