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

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形态、危害及其治理

欧 阳 询

(长沙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

[摘 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虚无主义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只有传统文化虚无主义这一种形态。而新时代的文化虚无主义,又发展出了革命文化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两种新形态。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虚无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危害,如消解中国价值、腐蚀中国精神、削弱中国力量等。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形态;危害;治理

当代学界,关于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认识。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化虚无主义是指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因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结构而否定一切文化规范的思想理论。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虚无主义是指在西方近现代文化主导下的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中对非西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激烈否定性批判的文化主张。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文化虚无主义则是指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进步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本能化、生理化的生活态度。由唯物辩证法可知,人的存在、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故文化虚无主义的上述三种界定也有密切的联系,但本文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论及文化虚无主义。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文化虚无主义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发展的顶峰,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因此故,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文化虚无主义。

一 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三种形态

众所周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故此时的文化虚无主义只有一种形态,即传统文化虚无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华文化包括了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故此时的文化虚无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即传统文化虚无主义和革命文化虚无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通常认为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类,故文化虚无主义相应地也就有了三种形态,即传统文化虚无主义、革命文化虚无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虚无主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十分激进,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必须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近现代文化。比如,陈独秀在1919年发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说道:“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2]这里所谓的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等,明显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经过十年“文革”之后,人们看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遂而滋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危机感。于是新文化艺术运动,围绕中国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基于“现代化就是西化”的认识,抛出了“黄色文明没落论”“传统文化包袱论”“民众心理病态论”等系列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虚无主义,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探讨之深,可以说为五四以来所仅见,而且许多地方已超过五四”[3]。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为新时代反对和抵制传统文化虚无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是故,像上述两个时期那样彻底反传统的传统文化虚无主义已经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虚无,重点是对支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宣传。例如,认为岳飞、文天祥等人不是民族英雄,而是阻碍社会历史进步的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者;又如,有些学者把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称为“凶图腾”,说“龙”的样子太可怕,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需要推倒重立。

在阐述革命文化虚无主义之前,实有必要先弄清楚革命文化是什么。所谓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具体包括革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形态,其中最根本的是革命精神文化形态。而对革命文化产生虚无主义的态度,却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当时的文化虚无主义者(亦即资产阶级自由化者)“骂祖宗、骂传统,大概他们对传统的东西也不怎么看,他们真正要否定的是近代革命的传统。把古代的东西骂一通并不解决问题,因为它与社会主义的联系不是那么紧,但那种认为鸦片战争打晚了应该早打;抗日战争打不打无关紧要,因为日本侵略东三省还留下不少现代工业;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落后,比不上四小龙;从林则徐开始一直骂到毛泽东的种种观点却更值得注意”[4]。很显然,革命文化虚无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把最后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背景下,因仍受西方“颜色革命”和国内反对势力的影响,革命文化虚无主义虽然同样带有上述政治色彩,但却披上了更具迷惑性的学术外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以所谓“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为己任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痴迷于事实考证和文献挖掘,竭力挖掘与正统的党史、国史、军史不一样的“历史细节”,以致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党内斗争史、领袖罪恶史和人民苦难史。二是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挑战正统说法,质疑已有定论,如质疑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烈士英雄事迹的真实性,污蔑“狼牙山五壮士”偷老百姓的萝卜等。可见,在思维方式上,新时代革命文化虚无主义明显犯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但真正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正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凡是攻击和否定这四个坚持的文化理论和文化观点,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例如,以蒋庆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打着“复兴儒家文化”的名义,在21世纪初提出了“儒化马克思主义”“儒化社会主义”等口号,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6]。又如,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院士在2018年央视春晚上给全国人民送祝福之后,却在互联网上遭到了无端的诋毁和侮辱,骂他是忘了父母养育之恩的不孝之子。社会主义社会并非不要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而是强调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该自觉地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必要时甚至要牺牲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借用黄旭华院士的话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虚无主义、革命文化虚无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三种形态,虽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都抱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

二 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

由文化学理论可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价值观又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正因如此,文化虚无主义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极力诋毁和贬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必然会搞乱人们的思想、混淆是非界限,甚至破坏党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

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

首先,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消解了中国价值。在当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世界各国不仅致力于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而且努力扩大自己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在这种激烈的博弈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能没有自己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不能没有自己的旗帜和声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形成中国价值,亦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大力推崇和倡导西方价值观,并把西方价值观当成是普世价值观。其内在的逻辑是:西方的价值观是适合于全人类的价值观,中国应该而且必须按照西方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否则就是违背人类文明的共同准则。近年来,有人就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某些字面上的重合,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概念,便宣称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西方“普世价值”,企图用西方“普世价值”来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上看,所谓“普世价值”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它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的,否认了人的现实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进而否认了价值的具体性、变化性、相对性。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照搬照抄西方“普世价值”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以为依靠彻底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国家的现代化就指日可待了。然而,这些国家多年的发展经历表明,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使这些国家的发展出现奇迹新文化艺术运动,而且使这些国家在同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过程中,饱受了不停的内乱、严重的腐败和贫困的折磨[7]。

其次,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腐蚀了中国精神。精神是相对于物质和肉体而言的新文化艺术运动,是意识、思维、情感、意志、心理状态的集合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精神为支撑的;一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总有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8]。从范畴上讲,中国精神或者说中华民族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它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精神的腐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虚无,严重打击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社会上煽起了一股失望不满的情绪,认为中国什么都不行,甚至做出崇洋媚外、丧失国格的事情。二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虚无,严重弱化了当代部分青年的爱国主义意识,在社会上助长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风气,以致认为爱国主义过时了,现在有钱才是王道。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虚无,也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严重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最后,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削弱了中国力量。从性质上说,中国力量是一种精神信仰力量,也是一种思想文化力量。从内容上说,中国力量具体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对外是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早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文化力量的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道:“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9]现在,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文化的力量、精神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虚无主义为了削弱中国力量,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从形式主义的抽象逻辑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以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功能和凝聚人心功能。二是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为幌子,恣意歪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恶意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以达到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目的。如达赖集团编造谎言说,中国政府反对宗教自由、迫害宗教人士,藏族传统文化艺术遭到灭绝危险,西藏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等。三是故意曲解中国梦,乘机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企图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如有人认为中国梦是精神鸦片,麻醉中国人的变革意识,掩盖社会矛盾;也有人说中国梦是狭隘的民族梦,是想恢复汉唐盛世,甚至复活朝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0]。这也从侧面表明,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表现在消解中国价值、腐蚀中国精神、削弱中国力量三个方面,其中消解中国价值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三 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措施

当前形势下,反对和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大网络思想文化监管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四是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呈现向上向好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日益明显,还有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容易引起偏激言论和极端情绪。为此,党的各级宣传部门和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扛在肩上,同时要努力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长新本领,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谬误。2020年年初,我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关于李文亮医生因发布疫情信息而被训诫以及牺牲在抗疫第一线,在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策划和推动下,各种传言、谣言、谎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扰乱视听,蛊惑人心。例如,港独势力在微博上策划了“武汉政府欠李文亮医生一个道歉”“我要言论自由”等话题。显然,这实际上是在攻击我们的党和国家、污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国家监察委员会在李文亮去世的当天,就派出了调查组奔赴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的有关情况开展调查,澄清了事实,驳斥了谣言。随后,李文亮被追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烈士。这一事件,既体现了我国尊重人权、崇尚英雄的价值取向,也表明我们党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

(二)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客观地说,现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情况和条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根本不同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激烈地抨击传统、反对国粹,做的主要是“破”的工作。现在看来,当时的批判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却是必要的,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但是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看到中华文化已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说,要批判继承思想文化遗产,就必须站在思想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和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必然蕴藏着无数的珍宝,可为今天的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借鉴,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当然,它同时也包含了封建主义的糟粕,比如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纲常礼教等。不论是取其精华还是去其糟粕,都必须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甄别、取舍,然后充分发挥当代中国人的创新创造精神,在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和实践问题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三)加大网络思想文化监管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绝大多数网民是青少年,他们一方面满怀梦想,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敢于自我表达;另一方面,他们身心还不太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判断鉴别能力弱,自控自制能力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网络水军的煽风点火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文化虚无主义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想方设法通过网络抹黑丑化文化名人、贬损亵渎经典传统、随意戏说曲解历史、否定抹杀我党我军的历史传统和功绩、故意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片面夸大社会的黑暗面,以达到诱导和教唆青少年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切断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途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洞察力,拥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的胆识魄力,有理有力有节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帮助青少年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监控技术建设,从技术层面监护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言行。比如,借助网络安全认证技术,限制青少年对非法网站的访问;通过安装防火墙和过滤软件,检测、过滤、截获有害信息。

(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由历史唯物主义可知,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单纯靠思想来克服。要真正地克服一种思想,必须消除产生这种思想的客观的社会基础,对于文化虚无主义亦是如此。可以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增强文化自信、克服文化虚无主义的最有力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我国文化工作者都应当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详言之,就是“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11]。可见,中国故事虽然涵盖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最重要的还是今天的中国,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就故事的内容而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能只是一种宏大述事,还应当扎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宣介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和事;就故事的形式而言,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采用的方式要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如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曲音乐等。只有这样,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接地气、有底气,才有润物无声的力量,才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重视民族文化的舆论和环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也都是治理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