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异同 道教佛教的异同

​作者简介:吴尊,又名吴敬东,195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衢州。 1992年师从冯琦教授,获博士学位。 1996年毕业,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和哲学范式的研究,还涉及中国古代科学、伦理、宗教和艺术。主要代表作有:《宗教:一种文化现象》(合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思维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古代《中国科学范式》(中华书局,2002),《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几个因素在发生时期》(《中国社会科学》1990),《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经验与思考》)(《社会科学》1997)、《荀子与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共同比较》(《哲学研究》2006)、《孔子的音乐:理想与思想》精英的兴趣”(《哲学研究》2006)、《孔子论音乐:精英的理想与兴趣》)孔子研究2006)、理解信仰问题的主​​要观点(世界宗教研究200< @7)等等。

根据张广之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属于连续形式的理论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异同,中国宗教是连续的。张广志指出,原始宗教的基本性质是巫术或萨满教,其特点是宇宙一般分为多层,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神一样的统治者和超自然的居民。宇宙的各层由一根中央支柱连接起来。据张广志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具有这样的特点。他说:“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是‘天’和‘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严格孤立和相互排斥的。中国古代的许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在这个世界的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的女巫和妖精。”而道教无疑是中国宗教的延续。秦嘉义对此有很清楚的讨论,她说:“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当时甲骨占卜盛行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异同,庶女巫具有特殊的沟通能力。与精神世界,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可以与上帝或其他神灵交流,包括祖先,他们可以祈雨和治愈疾病。这不是中国古代原始宗教道教,而是道教与原始宗教表明它与老庄道家哲学的差异密切相关。”秦家义还指出,民间宗教也与道教息息相关,“道教是中国宗教在民间层面的体现”。从早期道家的渊源,我们确实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与道家的关系。异教徒的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它的异教徒身份。

这包括对各种鬼神的崇拜,对方仙道仙人的信仰,以及炼金术士使用的炼金术——祖炉、谷路、气的希望、神灵、神灵,老术,太平道中的抚水治病,五斗米。在护身符等方面。韦伯是这样描述和总结道教的:“巫术的实践,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仍然是狂喜和狂喜。巫师和鬼怪,古代的僧侣和求雨者,今天仍然存在,并且是历史是在神殿社区的仪式中,他们依然会进行疯狂的舞蹈,先是吸收巫术的‘力量’,然后是‘精神’,最后是‘神’给自己,然后借用这个有效果巫师和八卦给后人留下了“道教”的印象,人们至今仍认为是“道教”。...与儒教相比,所有异端都被称为“道教”。道教的核心概念是“巫术”。相对而言佛教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根据瓦德尔的说法,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法有七大主题,分别是:四念、四正、四如意、五识、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这就是佛教中所谓的母亲问题或根本问题。其中,四念处又称四念处,指身不净、受苦、心无常、法无我四问;正出离和四有意出离,是指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包括防恶、除恶、行善、坚持善。是:欲知足,心知足,智知足,勤劳知足;五根是指修行所依赖的五种内在条件,即:信、精、念、定、慧。五力是指由于五根的生长而促进修行和解脱的五力,其顺序是:信、精、念、定、慧;七觉支也称为七觉点、七觉心等。它是指证悟的七个阶段或部分,分别是:佛法觉支,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勤悟因子,即刻苦修行;心生喜乐,轻安菩提支是因烦恼消除而安逸快乐,定觉支是专心于法,舍觉支是舍弃分别;即正思惟,正语,不说一切非佛语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异同 道教与佛教的异同,正业,清净身世,正命,即持戒,正精进,精进修涅槃佛法,正念,即觉悟。你的心,你必须牢记佛教的真理。正确的专注意味着专注于一心并练习冥想。

显然,这样的佛教教义或要求,完全与心性修养有关。如果和中国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与儒教非常接近,与道教或民间宗教,即原始宗教有很大不同。沃德尔说,这些佛法“显然形成了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精神训练计划,即幸福、知识、启蒙等”。 “这是修行之道”,“它必须以理论、四圣谛理论和观察宇宙生命的本质所获得的事实知识为基础。当智慧取代信仰时,观察事实变得更加重要。自然;例如生活的因果条件的事实,所经历的道场的所有法则的事实,或者它们的自然元素的事实。”沃德尔指出:“这些因素需要一起培养,不按顺序。它的组成就像一个有许多主题的'尊藻'。 。”一句话,佛教的核心概念是“修行”,这是一种高端或“高贵”的宗教。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原始或早期佛教与道教在宗教性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异同,佛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性格。学者们普遍注意到,这种变化实际上发生在公元后不久。据托卡列夫所说,“早在公元世纪初,原始佛教就开始更新,然后改弦易辙。”托卡列夫指出:“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印度境外,并成为主导宗教,佛教教义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主要有两个方向。展开。

“在知识分子和僧团上层中,佛教的玄学趋于复杂和深入;而且随着佛教在广大民众中的传播,特别是在印度以外的地方,佛教教义越来越适应当地的固有传统,越来越适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原始信仰。”这自然包括在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信仰的融合或中国信仰传统的妥协,于是佛教和道教开始接近。 ,开始有了共同的“语言”。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很难分辨出它们的本来面目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说,道教与佛教的相似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多神信仰。道教多神信仰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根据陶弘景的《真神位业图》,道教的神灵分为七级。比如第一级:元始天尊为首,左右四十八位统治者;第二层:以道君为首,左右60多位神人;孔子、颜回、轩辕黄帝、尧、舜、禹、庄周、老旦等十余人;第四层:太清太上老君居中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异同 道教与佛教的异同,左右各1670。人群。改变后的佛教也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有九百九十五尊佛,三十五尊观音。”二是巫术。道教巫术崇拜的特点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这一点之前已经充分考察过了。事实上,在后来的佛教中并非如此,正如杨庆坤所指出的:“曾经有影响力的和尚沦为特殊的巫师,主要作为无组织的个人提供仪式服务。

”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印度的宗教体系本身也有很强的魔法和神秘主义传统,而佛教作为印度宗教的一个分支,自然而然地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宗教和以道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可以说是味道相近,一拍即合。 “顾客”,即信徒。这是许多信仰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佛教也不例外。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充分注意到中国社会起源于原始的功利主义信仰的特征包括求子、赚钱等各种繁衍目的和经济目的,以及实现这些目的的最佳便捷途径,如作为净土佛教。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功利目的。道家的招数有些浮华。比起佛家的“无一无一”(最多一个)的誓言,道家的养生养生之道显然更为现实。

——节选自吴尊《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