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儒家的根本是世俗化秩序的第一

第一,儒家的根本是秩序。

第二,儒家的根本是世俗化秩序。

第三,儒家的根本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世俗化秩序。

第四,儒家的根本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先验性世俗化秩序。

因此,儒家的第一核心就是秩序,第二核心则是世俗化,也就是以人为参照,以人为本,第三核心则是家庭,第四核心则是先验性,基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秩序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

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还是最后的王阳明,儒家圣贤之间的思想差异巨大,但是南怀瑾老师:儒家的根本是世俗化秩序的第一,上述四个核心却是大多数儒家圣贤都具备的。

在孔子看来,秩序主要是静态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绝对方面,主要是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主要是先天性和内生性的,通过克己复礼实现,;在相对方面,主要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基本理念就是每个人都自我约束,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这种自我约束既是绝对性的又是相对性的,绝对性的关键就是精神意志方面的一以贯之,相对性的关键则是心理思想方面的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并不能说是错误,但却太理想化了。

在孟子看来,秩序主要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绝对的,静态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等,也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二是取舍,也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义,基本理念就是相互均衡相对制衡,主要是一种均衡制衡状态,这种思想是极其伟大的,与现代思想已经很接近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已经无限接近为人民服务,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了。

在荀子看来,先验性和内生性的秩序已经不能不够了南怀瑾老师:儒家的根本是世俗化秩序的第一,因此,更强调外在的法治,主张人性本恶,和内圣外王,荀子的思想也跟现代思想很接近,也就是道德和法治都不可或缺。

正因为荀子否定了秩序的先验性,因此,很多人将荀子排除在儒家之外。

董仲舒和程朱理学却是儒家思想的重大倒退,鼓吹绝对化和静态化的秩序,将儒家思想陷入了僵化腐化,甚至反动。

陆王的心学则是儒家思想的涅槃重生,重新将儒家思想动态化了,而且将传统儒家的互动关系,转变成了循环关系,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进步,因为,互动关系的很容易陷入一边主动一边被动的分化极化,孟子的均衡制衡思想很难实现。

也就是说,心学给儒家的动态化提供了另一种理论基础,心学的主要传承自孟子的动态秩序。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性表述。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则是一种复合融合的一体化思想,心即理,主要就是心理精神决定道德秩序,道德秩序决定心理精神,是一种双向循环的共同论;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都是一种融合思想,也就是从小循环实现更大的循环,实现更大的统一化。

孟子的动态秩序主要是互动性的均衡化制衡化,王阳明的动态秩序主要则是循环性的共同化统一化。

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动态化的秩序,两种法系,英美法更偏重互动性均衡制衡,大陆法系更偏重循环性共同统一,美国秩序的根本特征就是均衡化制衡化,而中国秩序的根本特征则是共同化统一化。

有人说,国家的真正崛起,必须是意识形态的崛起。中国意识形态的崛起,应该追本溯源,应该正本清源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儒家再出发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主要通过社会层面的世俗化的动态秩序,和个人层面的先验性的动态秩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