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提到无为而治,我们最可能想到的是道家的思想。实际上无为而治不仅是道家明确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的重要主张。但要想准确认识儒家的无为而治,我们首先要将两者进行一个区分。《老子》中多次提到无为而治,但是其中比较具体的论述是第十七章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所谓“太上,下知有之”,是说:最好的统治者,百姓知知道有他的存在,而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因此对他既不亲而誉之,也不畏之侮之。最后呢?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太上”是指《老子》书中的“圣人”,亦即悟道的统治者。他的作为源之悟道所得的智慧,亦即体认了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以一切在道中形成了整体。人又何必自作聪明而弄巧成拙?“从百姓皆谓:我自然”一语,再配合“小国寡民”(第十八章)来看,可知老子的思想不属于当时实际社会的状况,而是一种理论推理的结果。相比理想推导出来的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无为而治更类似于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即:舜担任天子,在治理百姓这件事情上,他没有特别做什么,而只是“恭己正南面”。从整体来看,《论语》的篇幅远远大于只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中许多言论是针对当时一个具体的独特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论语卫灵公》中,此时无为而治的提出则是针对当时具体的统治时期的。

仅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儒家的无为而治会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这里的无为,难道就是“以端庄恭敬的态度坐在王位上”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吗,其他什么都不做吗?要解答这个问题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吗,我们还需要来看另一篇同样体现了无为而治思想的《论语为政篇》。该篇中,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仔细研读这段内容,再联系整部了《论语》。我们会发现儒家的无为而治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和为政以德不是两个事物,恰是同一个事物。此两者同为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的一体两面。

为政以德是我们常听到的关于儒家思想的言论,但是我们真的了解为政以德的真实含义吗?为政以德的核心在于“德”。那么这里的“德”又指什么呢?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的观点有些特别:“就个人说,我以为,本源大概是指远古巫师首领所具有的超自然的神秘魔法力量。”再翻看今天的许多心里学著述。今天人们对这种巫师的超自然力量并不是全然用迷信加以排斥的。许多现代催眠术在这一方面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只是这些探索无法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李涛所著的《催眠真相——自我的觉醒》在传统催眠术简介中认为:“最早的催眠术应该与巫术分不开的。催眠的使用在原始文明中非常普遍,证据显示催眠术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吗,在仪式里透过口述而流传。”在心理学这方面,许多曾经被认为比较神奇的心理现象,也逐渐得到了实验的验证。我的观点是:为政以德的“德”是要我们是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从人的心理层面来着手。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去管理人,进而治理整个社会。北京语言大学的王莉所著的《小众思维》认为:“严令禁止为什么反而没效果。”此观点的支撑来源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韦格纳著名的“白熊实验。”实验中,他将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三组,先不对他们做任何说明,让他们观赏一部白熊影片。之后,他告诉第一组的人:请记住白熊;告诉第二组的人:想不想白熊都可以;告诉第三组的人:什么都可以想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就是不可以想白熊的事情。结果对影片内容记得最清楚的恰好就是当初被下了禁止指令的第三组。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有耻且格。”意即:“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饬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归顺。”白熊实验恰好也验证了孔子的观点。如果我们只要明令禁止,或命令要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不去注重被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到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我们的初衷是相反的。

既然儒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与为政以德是一体的,那么为什么孔子还要冒着与道家思想混淆,且有可能被世人误以为什么都不做的风险提出儒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呢?我想这也是有其必要的。首先,为政以德的德在那个时候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它的解释权往往又在统治者手中。所以为政以德很可能会造成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绑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上的很多时候,为政以德常成为了统治者从思想上奴化人民的手段。其次。无为而治的提出可以提醒统治者避免出现另一种统治极端。即因个别人好大喜功,而导致急功近利。从而出现道家也比较忌讳的“刻意而为”。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不了解事实情况,想当然地、自以为是地“肆意妄为”。与其“刻意而为”或“肆意妄为”不如暂且先不要有所作为,而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事物的进一步了解、对个人能力进一步提高上。而后,时机适当的时候再有所作为。

综合上面的叙述,这便是我所理解了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