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枭雄,如果抛开他平生的事迹不言,就单从他为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出发,这也是一个魏晋时期出类拔萃的文学家。

当时的文坛以他和儿子曹植与曹丕为领袖,所以为了与他们区别开来,这才有了建安七子。而被评为"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一)、治世能臣,复杂的思想家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文学水平不仅在各个诸侯中首当其冲,就是在文人才子中这也是顶尖的人才。而他的思想又是极其复杂的,融合了法家、墨家、兵家还有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游侠思想。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如果一个人碰到谁都可以侃侃而谈,或者能够写出千古名句,那么他的心里一定是装着万物的,曹操就是如此之人。

1.无问西东,只要利己便可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

傅嘏

、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法家和儒家就是势同水火。法家主张的是以重典治理天下,秦始皇选择了它,这才有了焚书坑儒。而法家的思想,也让曹操明白了乱世需重典的道理。

很多人都认为,法家与儒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术。因此,对于曹操又喜欢法家又热爱儒家的做法,感到费解。其实不然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汉朝其实实行的就是儒法并治的做法。儒家思想,作为行为道德的基本规范,而如果超出了这个界限,就由法家介入。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儒书",对于曹操而言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在他的心里,不管是哪种思想,只要是能够帮他平定天下,那么他都可以采纳。因为他又不是谁的坚定门徒,他也不是什么信仰者。

所以,乱世重典固然很重要,而如果能够用儒家的仁义来感化世人,那是最好的选择。首先,给自己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其次,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对于帝王而言十分受用。

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即帝王,帝王即曹操。虽然他自己没有表现出来,但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2.统治需要,即使低头也无伤大雅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从后人对他的评价来看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曹操完全与儒家的追求的谦谦君子形象相距甚远。而且,他挟天子,这便算是不忠不义。可他是一个胜利者,所以便可随便的包装自己。

他给天下人的形象,就是一个博学强识的儒生印象,即使他内心依旧尊重法家思想,依旧崇拜兵家的诡计,可这只是打天下的跳板而已。因为他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忠君,不爱国,所以饱受诟病。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被描述成一个奸诈小人的角色。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因为刘备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后裔,所以历史的天平普遍偏向于他,而过于轻视曹操。曹操不会因为别人怎么说,他就去改变自己。诸如太牢祭祀家庙带剑不解履上殿还有

拟水

而盥,这都是儒家"祭神如神在"理念的体现。

尽管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儒家思想,是他必须要尊重的。因为两汉的经验,以仁义和忠君爱国之道来束缚臣民,让手下之人都安心听命于自己,十分成功。所以,曹操也觉得应该好好利用儒家思想。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二)、知儒教,而不拘泥于此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大的世故。曹操知道儒家信仰的好处,但同时他从小接受了多种思想的熏陶,况且身上还带着那种游侠般的豪迈,是绝对不会沉沦在礼教之中的。尤其是在汉末的那种乱世里,必须有法律来严明规则。

1.传教兴学,教化治下百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儒家的思想中虽然有些糟粕,但曹操选择了只取其精华。比如他的《礼让令》"在于拨乱之际,并使郡县立教学之官"。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基。所以,曹操对此是十分重视。

而且,他也打破了那种刻板的晋升方式,主要还是提倡唯才是举。所以,曹操身边才会笼络了那么多的名士,为他死心塌地的效力。同时,他"治定理为首",在自己的辖区范围内,推崇仁义礼让。那个时候的曹操,是真的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而不像刘备与孙权二人,他们都是军阀,尤其是蜀汉,更像是十字军东征。把巴蜀之地,当成了自己图谋中原的跳板,没有想着去发展财政和教育。不论是十八路祝贺讨董还是三国鼎立,曹操都做到了出类拔萃。

2.礼法并重,方能治国安邦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也是曹操的理政的思想根基。他是一个很通透的人,他知道如果单纯的依靠那套仁义礼智信是完全不可能在乱世之中起到匡扶社会作用的。而且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其中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社会上的百姓也不一定能够彻底的接受。

儒家教育和法家思想,看似矛盾,实则是相辅相成的。在长袖善舞的曹操手下,双管齐下,形成了礼法并举的局面。儒家思想,可以让人在行为上克制自己。如果,一旦有那些自制能力弱的人,还有严刑峻法在等待着他们。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曹操这么做,优势很明显。"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袁绍就一昧的施行仁政,想拉拢地方豪强,还想在百姓之中为好人。结果,不论是出身还是实力都高于曹操的他,还是在两人的斗争中,彻底的失败了。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他懂得如何把控,也能够掌握尺度。所以,曹操在那场斗争中能够取得胜利,也是笑到最后的人。当然,最后还是三家归晋,不过那时的曹操早已去世,已经无法左右后世之事。如果没有曹操生前所作的努力,当然也就不会有司马篡曹然后建立政权。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3) 、"人在儒教下",不得不低头

"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曹操治军严明,这是魏军能够战无不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便是法家思想的体现。而兵者诡道也,曹操很善于运用这些诡诈之术,所以才能够每每出其不意的大败数倍于己的敌军。

当然,对于他而言,基础还是儒家学说。但碍于信奉太多思想,免不了和儒家有背道而驰的事情发生。充满矛盾的法家和儒家,曹操如何使两者成为了相互包容的统一体?

1.能屈能伸,方为丈夫本色

"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已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曹操制定了很多的严刑峻法,很多都与儒家的仁义思想违背。所以,他选择用《诗经》中的"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来为自己辩解。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主要还是因为曹操用儒家,吸引了很多的治世能臣。他们首先是孔夫子的信徒,其次才是曹操的爱卿。对于曹操而言,只要能够为自己的统治有益便可。但对于那些人而言,是根本不会忠于不认同儒家礼教之言的人。

所以,曹操有时候也会时不时的流露出自己的担忧。他对人心和各种思想的洞悉,都太过透彻。否则,也不可能成为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主公。有时候强硬派的曹操,也会在儒家思想面前,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

法家和儒家,看似充满了矛盾,但是在曹操的运筹帷幄下,两者成为了一个相互包容的统一体。

2.软硬兼施,乃为治国之道

"出,顾左右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汗流浃背,自后不复朝请"。当时汉献帝,要把位子让给曹操。尽管孟德将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中,但他的心里自是不甘。毕竟,那是汉朝正统。如果自己弑君篡位,就失去了正统性,也和他一直以来标榜的忠君爱国相反。

因此,曹操在世的时候,是永远不会把汉献帝取而代之。因为这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也是一层窗户纸。尽管大家都知道,曹操并不一定是真的信奉儒教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也肯定不是忠于汉朝,不过谁也不会傻到去捅破那层窗户纸。

"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尽管他利用儒教,但还是不会完全尊崇于它。毕竟,他要为曹家的子孙后代着想。以荀彧为代表的很多文臣,都是忠于汉室而不是忠于曹操的。当时曹操获得九锡,荀彧极力劝阻,但曹操还是接受了这份殊荣。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的曹操,是如何服软于儒家思想的?

在荀彧等人的眼中,这不是臣子该有的行为。可曹操从来没把自己当成过臣子,因此不惜得罪荀彧等朝中的厉害人物。因为那时候的曹操,已经权势遮天。他没有必要再去忍让儒教里的那些东西,即使会忍让,也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

在绝对的利益面前,曹操首先想到的当还是自己的利益。

结语:

其实曹操此人的做法并不矛盾,不论他信仰什么,推崇什么,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曹魏的权势。所以,即使大家都说他信奉法家,对他而言那也无所谓。毕竟,谁对他有利,他就去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