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前情回顾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本节内容适用范围:高一预习,高三、高二复习

[考情分析]

本讲在全国课标卷的高考中,通过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儒家学者对现实政治的批评、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等儒家思想为什么成为正统思想,考查了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体现了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加快了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演变。试题呈现出以核心素养立意,“远离教材”的特征。

知 识 体 系

知能强化课Ⅰ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

2.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儒家思想为什么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1.思想主张

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以“礼”治国

强调等级和秩序

调整“礼”和“仁”的方法

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以“德”治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

世界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

1.思想主张

核心思

想:“道”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

1.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

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孟子:

“仁政”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张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儒家思想为什么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倡导“养浩

然之气”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道”与

“人道”的

关系

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

(2)荀子: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唯物思想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对“礼”的

认识

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3)庄子: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齐物”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逍遥”

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社会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

顺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哲学思想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2.墨家思想

(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3.法家思想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政见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一、“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中国古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治国思想的形成

知能强化课Ⅱ儒学官方化—汉代儒学

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

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考情分析)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