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已经呐喊过了,现在的批判应该有更多的理性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批孔批儒成了一种时髦,大致上持续了一百年。

现在不太时髦了。今天人们对儒家的态度不再是一味地批判,逐渐多了理性的讨论墨家和儒家思想不同之处,有了针锋相对的意见——有人推崇备至、顶礼膜拜,有人弃如敝履、唾骂不已。这种分裂到了必须厘清的时候了。

新文化运动已经呐喊过了,现在的批判应该有更多的理性

新文化运动已经呐喊过了,现在的批判应该有更多的理性。

一、批判有三个维度

看看孔庙里的孔子像,既庄严又和蔼,不愧是老师的祖师爷。这样的老师有的学生喜欢,有的学生不喜欢。怎么批呢?

依我看,应当把诸子百家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批判。现在很多争论和批判经常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调上。你说某派的学问好新文化运动已经呐喊过了,现在的批判应该有更多的理性,他说这派的立场差,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诸子百家以儒墨道法为主,各家的立场、情怀、智慧相差很大。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很多批判基本上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区分这三个维度,对各家进行全面否定,好像中国几千年来的日子都白活了,一无是处。这样的偏颇只合一时口快,时间越久越不能服人。今天,我们要尊崇还是要批判,以及怎样批判,要先把这三个维度理清楚,才会避免混战。

二、儒家的立场、情怀、智慧

儒家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说话的,想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这是他受到历代朝廷推崇的根本原因。不过,先秦儒家并不提倡无条件地维护既有秩序,而是在君主“有道”的前提下。孔子认为,如果君主不尊重臣子,那么臣子就不必忠于君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得不到国君们重用,可见他的有些思想是统治者不喜欢的。孟子说得更直接,如果君主有重大过错而不改的话,就应该推翻他(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愚忠思想是西汉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和孔孟无关。孔孟身处乱世,出于对秩序的期盼,对民生的悲悯,只能想到恢复周礼的办法,这是历史局限性。

儒家具有博大的救世情怀,始终在忧国忧民,希望每一个人都具有德行,安分守己,安居乐业。无论是开创者(孔子、孟子),还是后世一大批追随者(欧阳修、颜真卿、范仲淹、文天祥、王阳明、曾国藩等),他们为了救国救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具有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

儒家的学问大多充满智慧,比如关于教育(“有教无类”)、治学(“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治国(“民贵君轻”)等思想,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伟大的。特别是先秦儒家充满理性精神,反对盲从,反对教条。

儒家的复杂性主要在于,秦汉以后的一些追随者念歪了经,典型的如董仲舒、朱熹等人。很多人分不清哪些观点是孔子的墨家和儒家思想不同之处,哪些观点是后人念歪的经,都稀里糊涂地都算在孔子头上。比如“三纲五常”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和孔孟无关。皇帝们为了统治的需要,对原始的儒家不断地进行取舍、改造。比如朱元璋就很讨厌孟子说的“民贵君轻”,把孟子的话删了好多。所以有人说,自西汉独尊儒术以后,真正的儒家已经死了。

新文化运动已经呐喊过了,现在的批判应该有更多的理性

先秦儒家的刚猛,绝不是后世人们想象的文弱。

三、其他各家的立场、情怀、智慧

法家比儒家更坚定地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说话,面对老百姓就是一副横眉竖眼的苦瓜脸。它只在乎统治者的利益和秩序,它的情怀根本没法跟儒家比,狭隘多了。论智慧,法家也没有多少突出的地方,基本上停留在技术性的层面上墨家和儒家思想不同之处,比如治国、处事、辩论的小技巧等。

道家是站在宇宙立场说话的,境界高到玄妙,在世人面前一直都是一副高冷面孔。它关注的不是救国救民,而是救赎自己,让自己成为“至人”“真人”。它不具有救世情怀,所以信道的人多隐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有救世功能,甚至具有革命性,比如对人为制度的藐视,在乱世后的休养生息。道家的学问极具智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很透,极具辩证思维。注意,这里说的是老子创立的道家,不是张道陵创立的道教。

墨家是站在底层平民立场说话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献身精神,看起来就是一副愤世妒俗的侠客样。它希望拯救百姓的苦难,可惜并不得法。墨家还偏执,只关注实用技术,轻视哲学问题,又不能顺应时势改革自身,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在唐代完成中国化,保持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佛教的可敬之处在于他的救世情怀。众生平等,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些东西听起来确实感人。但论智慧,它既缺少儒家的理性精神,又缺少道家的辩证思维,恐怕不能跟儒道二家相比。《西游记》第五十回里说:“道化贤良释化愚。”聪明人才能理解道家新文化运动已经呐喊过了,现在的批判应该有更多的理性,愚人则不需要理解,只需要被情怀感动就行了。

四、以前的人们是怎样批判的?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在被尊崇的同时也一直在被改造、被批判。改造的力度大,批判的声音弱,到了新文化运动才一边倒地被批判。

批判儒家的人大多是在批判他的立场,和某些过时的观点(如“克己复礼”“生而知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其中,绝大部分批判集中在后人念歪的经上,如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之类。

新文化运动已经呐喊过了,现在的批判应该有更多的理性

赞誉儒家的人则是在赞誉他的博大情怀和学问智慧,特别是对先秦儒家,特别是对孔孟。两千年来他们被逐步神化,自然有服人的地方。

崇尚道家的人都是在欣赏它的智慧,而忽略它在立场和情怀方面的狭隘。

法家的名声不太好,自汉代以后就淡出学术圈,隐退到朝廷幕后。所以有“外儒内法”的说法。

墨家消失了两千年,偶尔有人提起他的侠客风范,不免心生敬意。今世一些人更为推崇他的立场,还有一些技术上的小成就。

佛家时而被推崇,时而被打压,在反复折腾中不断改造自己,适应环境,最后主要以禅宗的面目流传开来,满足了很多人的精神需要。

五、现在的批判不能再胡子眉毛一把抓了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即有原因的,符合某种道理的。我们不能完全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今天的批判不能像新文化运动那样胡子眉毛一把抓了。

用今人的观点来看,墨家的立场最正确,道家其次,儒家和法家的立场很糟糕,佛家的立场则有些含混。墨家、佛家和儒家的情怀最伟大,道家的情怀就一般了,法家的情怀就太糟糕了。从学问智慧来看,道家最受推崇,其次是儒家,再次是佛家、墨家和法家。

批判儒家的人可以批判他的立场,但不要全面否定他的情怀和智慧。特别是不要把儒家跟孔子划等号。孔子只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后世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被别人改成了什么样子,孔子并不知道。好比蒋介石搞“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会因为蒋介石的残暴而否定孙中山的伟大,这就是理性。不要把保守、僵化、虚伪、懦弱之类的帽子扣在孔子头上,还是送给朱熹好了。

其实,那些极力批判儒家的中国人,自己身上就流淌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不管他们承不承认。比如:孝敬父母、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这些品质都是儒家思想带给我们的(跟其他几家关系不大),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等品质也主要是儒家带给我们的,浸入人心越千年,成为民族性格,无法割弃。对这些精神遗产,批判者想必不打算抛弃吧?

感谢孔子让教育走入民间,开启平民教育的一代新风。

立场、情怀、智慧,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分量不一样,有人看重立场,有人关注情怀,有人在乎智慧,所以批判的角度、力度就不同。

好,开始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