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原道》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韩愈《原道》。入主:把自己所推崇的学派奉为宗主;出奴:把自己所排斥的学派视为隶属。

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故又称韩昌黎。韩愈幼而孤,家贫,勤奋自学,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二十五岁时中进士。

(每日一题)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原道》

(每日一题)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原道》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是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思想上反对佛教、道教,积极鼓吹恢复并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政治上则主张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浮华空洞的骈体文,提倡更适合于表情达意的散行文体,主张“文贵独创”、“辞必己出”、“因事陈辞”、“辞事相称”。这些主张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过一些影响。

(每日一题)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原道》

《原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体现韩愈的政治思想和文风特点的代表作之一。“原”,即是本原的意思;“原道”,即探求儒家之道的本原。这本原就是文中所说的儒家的“仁义”之道,用以排斥佛老之说。唐代的统治者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奉道教为国教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又极力提倡佛教。到中唐时期,宗教势力更盛,道士、僧侣大量增加这些人不从事生产,又享受免租、免役等多种特权。寺院道观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大量增加,而且规模宏大,这就更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佛、道教义的广泛传播又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观念的统治,影响了封建秩序的安定。为此,倡儒道,反佛老,便成了韩愈一生志行。《原道》这篇文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封建的伦理、教化和等级制度,并以此批判了佛老之学,指出僧侣寄生阶层严重地影响到国计民生,对社会危机深刻发展的中唐有其现实意义。但是,文中宣扬圣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人民“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的阶级偏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观念,以及严夷夏之辨的大汉族主义等,也很突出。文章写得波澜曲折,议论风发,气势磅礴,表现出韩愈议论文体雄健宏伟、浑浩流转的特色。

在《原道》这篇文章中,韩愈反复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反复论证用儒家的思想体系来建立封建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文章一开头,就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作了具体地解释,韩愈说:博爱就叫做仁,实行仁而且实行得适宜叫做义,从这里达到仁义的途径叫做道,自我完善而又不依赖外界的力量叫做德。

(每日一题)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原道》

文中还从捍卫儒道、从儒家的正统思想出发,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盛行的佛道二教,并反复阐明两者是势不两立的。文章写道: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人于杨,则人于墨;不入于老,则人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人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周道衰:指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王朝权力日益削弱;孔子没:孔丘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每日一题)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原道》,以后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内部也分成八派;火:指秦始皇焚书;黄老:黄帝和老子李耳的道家流派,汉初流行并发展起来;佛;佛教,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由出生于尼泊尔的释迦牟尼创立,东汉时传入中国;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与儒家墨家对立;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薄葬”,与儒家对立;附:增加,夸大;污:贬低,歪曲;老者:信奉老子学说的人;佛者:信奉佛教的人;为孔子者:推崇孔子学说的人;诞:荒诞;自小:贬低自己;举:称述;笔:记载。

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朝衰落,孔子去世,诗书史籍被秦始皇焚毁。于是,黄老学说盛行于汉初,佛教盛行于晋、北魏、梁、隋之间。那时候儒道衰落,谈论道德仁义的人(每日一题)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原道》,不归入杨朱,就归于墨翟;不归入道教,就归入佛教。归入那家,就必然排斥这家。对归入的学派,就奉为宗主;排斥的学派,就看作隶属。对归入的学派,就无限夸大它;排斥的学派,就肆意诋毁它。唉!后代学者要想了解仁义道德的儒家学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跟谁去学习呢?崇尚老子学说的人说:“孔子是我们先师的弟子。”信奉佛教的人说:“孔子是我们佛祖的弟子。”推崇孔子学说的人,听惯了老、佛两家的说法,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怪论而贬低自己,也跟着说:“我们的祖师也曾以老、佛为师!”这不仅在他们的口里称道着,而且还写在他们的书里。唉,后代学者想要了解儒家的仁义道德的学说,又从哪里去探求呢?人们喜爱奇谈怪论之风太严重了!既不研究它的本原,又不探讨它的演变发展,就是愿意听怪诞的言辞。

后来,“入者主之,出者奴之”,被简化引申为“入主出奴”这个成语,用来泛指学术上的门户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