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冬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举世公认,其根脉在于儒学

儒学对人类的贡献及其影响

青冬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举世公认,其根脉在于儒学。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断代的国家,当归功于儒学。

儒学以孔子孟子为核心,以孔孟之道为正宗,流派纷呈,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世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学说,儒学亦然,有其精华,亦有其糟粕。经过千百年的社会实践验证,特别是经过近百年来正反两方面验证,可以肯定地说,儒学的精华在于: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中庸之道”及“和”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仁政学说,克己复礼的伦理道德,以及注重德育而务实的教育思想。

儒学对人类的贡献及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其影响力长盛不衰,不仅对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当下中国社会仍有其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一、儒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贡献与影响

1、思想贡献及影响

孔子生于奴隶制社会春秋时代,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颜渊》)

孔子的民本思想,用现代语言讲就是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子的哲学思想的精华是“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

所谓“中庸之道”,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允执其中”(《尧曰》)“过犹不及”(《先进》)。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德行,这属于伦理范畴。不偏不倚谓之“中”,无过无不及叫作“庸”,孔子把不偏不倚、介于“过”与“不及”之间称为“中庸”,又称“中时”、“中行”、“中道”,则属于方法论范畴。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所谓“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过或达不到质对数量的要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从事物的量上确定其质。中庸之道是科学的哲学范畴,是十分科学的思想方法。

孔子的中庸之道,主张凡事都要不偏不倚,要适中,要防止走极端,要兼顾两方面,这就准确地把握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即对立统一规律。孔子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地单纯地强调统一,而是要求做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将中庸之道用于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就可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

与中庸之道相关联的是孔子的“和”的思想。“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的同一,即对立面的统一,融合,从而产生新质,或曰新的范畴。“同”是指相同事物或要素的简单相加。“和”具有深刻的辩证思想。孔子甚至把“和”作为伦理准则,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子路》)“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君子无所争”(《八佾》),“温、良、恭、俭、让”(《学而》)。

处理社会矛盾,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抗、斗争、武力解决;二是缓和、化解矛盾、和平解决。在中国,历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在“和为贵”思想指导下的和解,求同存异。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不无关系。孔子关于“和”的思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将孔子尊为大圣人,原因即在此。

孟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一是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命题,二是发展“中庸之道”。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离娄上》)

上述意思是说:诚是天道,体现诚的是人道。只要至诚、尽心,就能发挥其本性青冬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举世公认,其根脉在于儒学,提高认识水平和本领,就可以无所不能,与天地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思想青冬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举世公认,其根脉在于儒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辩证法。在思维方式上,它强调综合,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和人为的和谐统一,这就牢牢把握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

孟子还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说:“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执中就接近正道了。但执中而不懂得权衡变通,也还是执著一点。之所以厌恶执著一点,是因为它损害了道,只是抓住了一点而废弃了其他一切。由此可见,孟子不仅主张中庸之道,还强调变通。用现代语言讲,道即客观规律,或曰客观辩证法。变通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变通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活的灵魂。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均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是辩证法的精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万全之策,是推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孔子在百姓心目中是圣人,朝野共尊,历朝历代官方与民间为其修庙宇。孔孟成为无冕之王,帝王之师,万世师表。这种同时活在统治者与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并被采纳。从此,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董仲舒继承并发扬光大孔、孟之道,其影响力并不亚于孔、孟。

2.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与影响

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忠恕和实行德政、教化,反对苛政和暴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为政》)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孔子的德治思想,注重人生修养,强调“内省”,“克己”,“廉耻”和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孔子的仁学思想,基本精神是重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这对于处在奴隶社会里的孔子,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孟子将孔子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反对武力兼并,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反对暴政,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反对 “霸道”,反对“以力服人”,主张“王道”,“以德服人”;反对苛政,主张“制民以产”,“黎民不饥不寒”,“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不违农时。”(《梁惠王上》)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上》)凡此种种,都说明孔子孟子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孔子学说也包含着法治、德治与民主思想。它以“仁”教导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强调人与人之间仁爱、友好、和平相处;以“礼”规范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言行,强调道德修养,自我完善。将政治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官方哲学,是孔子学说先进高明之处。这对于调整统治者内部矛盾及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3.对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文化方面,孔子的影响力更是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孔子的教育思想,闪烁着务实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教无类”,等等,举不胜举。孔子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对弟子进行思想教育、人格教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子罕》)

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七十有二人。孔子及其弟子整理《诗》、《书》、《礼》、《乐》,修订《春秋》,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儒学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先知先觉们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学就成了攻击的对象,尤以鲁迅、陈独秀为代表。国人对儒学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儒学就是封建思想,应当批倒批臭。

尤其到了文革疯狂年代,批林批孔运动如火如荼,全盘否定孔子,就连中庸之道也被批为阶级调和。于是千年优秀文化毁于一旦,儒学沉沦了。

孔孟之道不是不可以批,马克思主义尚且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何况产生于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的孔孟之道。正途是批糟取精,与时俱进。然而却反其道而行,批精取糟,犹如倒孩子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了。其思想根源在于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模式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顽疾,至今仍大有市场。

儒学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也可以视为儒学的大同世界社会的继承与发展。

“中庸之道”及“和”的哲学思想,经百年来正反两方面验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

儒学的民本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当今中国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和谐社会儒家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官方哲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孔子学说不谋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儒学的德育为先及务实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三.儒学的国际影响力

历史进入21世纪,欲征服人心,唯有思想,欲引领世界,唯有文化。思想文化恒久,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灵魂,是统帅。

世界历史,尤其是现代和当代历史儒家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官方哲学,从正反两方面无可辩驳地证明,孔子学说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是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万全之策,是推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若用于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就可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一旦这一哲学思想为世人普遍接受,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的世界必将到来。

孔子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遍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春笋般层出不穷,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认为儒学有“苏格拉底传统”,他评价孔子:我们国家在二千年前所崇拜的就不是英雄豪杰,而是孔子。

早在1988年,75位诺奖得主齐聚巴黎,共同研讨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课题。经过充分研讨,达成了共识:人类想要获得和平、发展和幸福,唯一能做的是回到2500年前,在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以历史、现实与理论为依据的。

众所周知,诺奖设有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和平五大奖,涉及自然科学、生物科学、文学艺术及社会科学。诺奖得主是知识精英中的精英,聚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智慧与高科技。

75位诺奖得主研讨的结论,再次点燃了中国思想文化火炬,成为照亮人类前进的灯塔。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