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但被冷落提出“仁”的学说

儒家思想地位分析论文

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但被冷落

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情况下,儒家思想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二、秦朝时期遭到压制

秦朝时期仁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仁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不但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三、西汉时期获得独尊地位,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每日一题)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但被冷落提出“仁”的学说,正适应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由此便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尽管后来受到一些冲击,但从来没有动摇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思想的地位,相反后来的儒学体现了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也正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四、鸦片战争到,儒学的影响力愈来愈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之初,就曾将村塾中供奉的孔子牌位撤掉,发动起义后他们掀起了猛烈的反孔活动,如果我们把太平天国对儒学的冲击看做是因为他们对宗教的狂热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就更为激烈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起猛烈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鲁迅更斥之为“吃人的礼教”,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动摇。

(每日一题)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但被冷落提出“仁”的学说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每日一题)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但被冷落提出“仁”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仁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儒家思想便一直遭遇厄运。尤其在“”时期掀起了“批林批孔”的闹剧,对儒学进行了有组织地全方位地彻底批判。至此,把对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推向了一个高潮,儒学的社会影响变得微乎其微了。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对儒学重新再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也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总的原则是弘扬其中的优良部分,剔除其中的糟粕。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要弘扬民族精神的号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政治上的大一统的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经济上的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道德修养上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