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教师资格证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30《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 )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北宋时,有人指出:“(魏晋至隋唐)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这说明北宋时( )

A.佛学成官方主流意识

B.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

C.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

D.儒学面临复兴的重任

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孤禽图》,下项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

C.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

D.具有气势雄壮的特色

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由材料可知,王夫之( )

A.认为人欲也是天理

B.主张“致良知”

C.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D.强调经世致用

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

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每日一练)教师资格证练习题

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南宋时,书院兴起,推动理学发展。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以史为鉴开始成为潮流

B.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

C.科举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

A.思辨化的趋向

B.信仰重建的完成

C.普及化的实现

D.伦理纲常的弱化

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

C.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 )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贷,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

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

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D.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每日一练)教师资格证练习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s 0 答案解析

答案为:C;

解析:根据题干中“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等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答案为: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到隋唐时期儒学影响力减弱,佛教影响力增强,因此到北宋时,儒学面临着复兴的重任,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虽然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但是儒学仍是官方主流意识;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影响,无法得出北宋时期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为:A;

解析:“写意画《孤禽图》”是典型的文人画,它集篆刻、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创作手法是留白,故A项正确;写意画追求神韵意趣,不看重对景物本身的逼真描绘,故B项错误;“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为欧洲新古典主义的主要风格,故C项错误;写意画强调神韵意趣,借物抒情,不会具有雄壮的气势,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解析:材料“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可见王夫之认为天理人欲不可分,故选A项;主张“致良知”的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排除B项;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做学问要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排除D项。

答案为:D;

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找到的良知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王阳明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但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但王阳明并不反对君主专制 ,故C项错误;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为:C;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出李贽对女皇武则天的称赞,与摆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反映出李贽对女皇武则天的称赞,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B项错误;李贽称赞女皇武则天“知人”“爱养人才”,符合历史事实,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故C项正确;李贽对女皇武则天的称赞,与倡导经国济世、学以致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为:D;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话本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故C项错误。

答案为:B;

解析: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明末清初三大家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答案为:B;

解析:我国古代有悠久的以史为鉴的传统,故“开始”表述不当,排除A项;材料中史学、文教和思想繁荣,是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的表现,故选B项;C、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答案为:A

解析:

由孔子的“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的“理”“气”“性”“太极”,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思辨化趋向,故A项正确。

答案为:B;

解析:从材料“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明显看出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明末清初三大家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结合材料提示的时间空间——清代昆山,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B项;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为:D;

解析:花鸟画并不等同于写意画,故A项错误。《墨梅图》并非风俗画,也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故C项错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反映了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和崇高品质的观念,这属于理学追求修身思想的范畴;同时文人画本身及该画的墨梅意象也体现出了文人的气节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为:C

解析:

黄宗羲等人的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由“限制君权”等可知B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当时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为: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大六壬,排除D项。

答案为: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的态度是进行抨击的。王夫之时代依然是小农经济时期,他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每日一练)教师资格证练习题,故A项错误;王夫之虽然对这一事件持否定态度,但并不能说明他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他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故B项错误;王夫之是知识分子,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王夫之对劝课农事进行抨击,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

答案为: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答案为:C;

解析:根据“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为:C;

解析:从唐代文字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元代有意识地使文字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主观的诗情画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答案为:

(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

(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

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

(2)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为:

(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内涵: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归纳为三纲、天人感应;根据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明末清初三大家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归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归纳为“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第二小问,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第三小问,从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地位受到削弱以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家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共同思想内涵是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第二小问,选择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来回答;选择儒学思想的新发展,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的角度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