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是师生关系,孔子的学说是逻辑一致的

儒道关系简述

青山后雨

儒道关系,重点是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儒家以孔子为宗,道家以老子为宗老子与孔子是师生关系,孔子的学说是逻辑一致的,研究清楚孔子与老子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儒家与道家的关系。

老子与孔子是师生关系。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在《史记》和《孔子家语》都有记载。孔子受老子思想影响,这大概是无疑议的。争议的要点在于,孔子是不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体系,孔子是不是老子的嫡传。

大家肯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老子身后无传人,著作也只留下了短短一部《道德经》,而且据说是被关令尹所强留下的,而孔子的传承却连绵不绝。一般认为,老子具有出世的思想,故未有传承。但是,此说很是勉强。同样具有出世思想的释迦牟尼,却留下了众多的弟子和浩繁的经典。何解?所以我认为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老子传道于孔子,认为孔子能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故放心归隐。物莫能两大,故道家衰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昌。

但,以上尚不足以证明儒道就是一家,必须有证据表明,孔子与老子有相同的哲学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根本的一致性,才足以证明儒道是一家。

老子讲道德。道,训为路。本意是指人或物移动的轨迹,引申指物质运动的规律。德者,得也,就是指对道德的认识和遵循。《道德经》上篇道经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即阐述自然规律,下篇德经,则讲如何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自然”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清静无为,就是尊重客观的存在,不要去试图改变它。

孔子在《论语》里说:“吾道一以贯之”。也就是说,孔子的学说是逻辑一致的,如果你发现在前后矛盾的,那是你理解错了,如果你发现前后矛盾,只采一说的话,那是你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呢?《论语》里没有说。我们当然会认为就是“仁”。对于仁,孔子提到的地方很多,但每次提到,似乎只是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它的全部。其实,仁者,人也,人性也!

孔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与孔子是师生关系,孔子的学说是逻辑一致的,并对它进一步发扬。老子讲天道,孔子则以天道推人道。因为这个天指代的是客观存在,人是天的一部分。老子阐述自然规律,孔子阐述社会规律,老子讲尊重自然,孔子讲尊重人性。

只有认识到孔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你才能完整、透彻地懂得孔子的思想,才不会奇怪:孔子的思想怎么没有根呢?

孔子讲仁,以孝为本。孝者,亲亲。亲的关系是客观存在,亲亲是人的自然状态小六壬,因此孔子主张亲亲。此并非有主张才有亲亲,实是先有亲亲,后有主张。此孔子继承老子自然之一也。

孔子论忠,似责于下,实责于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何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若不礼,臣自然不忠,父若不慈,子必不孝。在上下关系中,上者具有主动的地位,也负有更大的责任。此孔子继承老子自然之二也。

孔子讲治民,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非孔子不愿使其知之,实在是民之不知(不智)乃客观现实,非人力所能改变。老子亦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尊重现实,此孔子继承老子自然之三也。

林林总总,不能尽述。但只要明白了儒道本是一家,孔子的思想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