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绕不开孔孟,聊道家离不开,拿两家进行比较不是

聊儒家绕不开孔孟,聊道家离不开老庄,拿两家进行比较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首先需要说的是,不同时期的儒家是不一样的,道家同样如此,但凡一概而论的,都是带节奏,这里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个简单比对。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时期出现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复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

儒家的复古形成了一个阶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尧,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和禹次之,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而商汤、文王和武王再次之聊儒家绕不开孔孟,聊道家离不开,拿两家进行比较不是,总之他们都是孔子所推崇的聊儒家绕不开孔孟,聊道家离不开,拿两家进行比较不是,所以那是早期儒家的向往,但道家没有这样的阶梯。

道家是看不上儒家的,因为儒家的复古始终没有脱离圣人的范畴,始终是在强调圣人“德”的作用。道家同样复古,而且复古得非常决绝和彻底,直接回到了没有圣人的上古社会,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氏族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包括社会的思想文化。春秋时期的复古思潮已经没有了市场,反倒是改革思潮兴起,那时候叫变法,儒家分化了,道家也分化了,大多数派系都没落了,只有那些迎合了时代需要的流派得以发展。

儒家的迎合时代就是孟子,道家的迎合时代就是慎到、田骈,这些人同在田齐谋求机会,就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

严格来说,慎到、田骈的“黄老之学”并不是原汁原味的道家,真正继承了道家早期思想的其实是杨朱学派和老庄学派,但黄老之学凭借着田齐的支持实现了“以假乱真”,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时代的需要。

田齐是出于政治目的融合了道家学说和黄帝文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这就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立身之本就是为政治服务,因此其某些理念和观点与早期的道家是相悖的。

如道家原本是不推崇黄帝的,这一点在《庄子》中有所体现。

《庄子·杂篇·盗跖》有:“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其实黄帝文化是什么取决于田齐想要什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田齐是在代黄帝发言,能代黄帝发言是因为其的确同黄帝有点关系。

春秋时期能同黄帝扯上关系的诸侯还是很多的,但到了战国时期却只剩下了两个,一个是楚国,一个是齐国。楚国芈姓,其脉络是黄帝-颛顼-老童-祝融-鬻熊,田齐妫姓,其脉络是黄帝-帝舜-胡公满-田完。

在田齐的摇旗呐喊之下,脱胎于道家的黄老之学鸠占鹊巢,成为道家的显学,它讲“无为而治”却不讲“小国寡民”,讲“天道循环”却不讲“与世无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既是大杂烩又是双刃剑。

到了汉代,黄老之学用于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黄老之学走向了民间,开始了江湖,又可以为后来的黄巢的太平道提供理论支持。

进入庙堂的儒家也分化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要跪着,古文想站着,看似文字之争大六壬,实质上却是权力之争,王莽的一场改革彻底让儒家看清了现实。

所以说,最早的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是复古程度的差别,简单来说就是:儒家追求的是“人德”,道家追求的是“天道”,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争执了一通,最后有用的是法家,并一同被讥为守株待兔,到了汉代,先得势的是道家,而自汉武帝之后,儒家又一家独大,谁上位取决于权力的需要,自王莽改革失败之后,儒家致力于维护统治,而道家致力于推翻统治,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道家和儒家都已经名存实亡,彻底沦为权力的工具,早已忘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