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摘要: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教育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最后从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方法改革和教育媒介创新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就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而言,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挖掘对于我国当代教育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成基础,其中很多教育思想、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当下,面临变革和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赋予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探究其当代价值及对我国当代教育具有的借鉴意义。一、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先秦是指我国古代周朝到战国这一历史时期,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养分对当代教育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与价值。本文主要探究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位先秦儒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内容及借鉴意义。(一)把培养“君子”作为教育目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理解,总体而言,可以用《大学》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概括,其中“格物、致知、修身”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社会层面提出的。

《论语·宪问》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要力求做到这三点“求仁”,而后成为“君子”。孔子主张“举贤”,“学而优则仕”。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即要求“君子贤人”要做官,要施“仁政德治”,造福百姓评价先秦儒家思想,继而达到“克己复礼”。孟子和荀子基本继承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把“道德教育”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整体来看,“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教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第八),强调《诗》《礼》《乐》在教育内容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书》是历史,《易》是规律,《春秋》是政论,同时都是先秦儒家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从课程设置来看,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作为教学科目和课程。《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孟子·公孙丑》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的“大丈夫”精神;《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爱国情怀;《孟子·尽心上》中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自省”精神等等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都是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内容的典型(三)实施多种方式综合并举的教育方法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一个庞大的方法论体系,其中主要的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论语·先进》中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这是说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启发式教育方法。《论语·述而》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荀子·修身》中荀子也有相关的主张,即“补偏救失”。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开创者,其教育思想中的优秀组成部分在今天依然为当代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孟子主要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则在二位先贤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具有很多共性、相通的基本特征。(一)教育对象广泛性孔子首创私学评价先秦儒家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孟子·告子章句下》中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性恶》中说:“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这些都说明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社会阶层、智商高低,都可接受教化。以无差别对象化办学为教育方针,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教育特权”,使平民和奴隶也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尽管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但是,主张教育对象广泛性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全社会素质的提高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教育内容丰富性先秦儒家的教育内容涵盖了德、智、体各个方面,兼顾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这三大方面,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互动的整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尤其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人治,所以其教育思想的共性就是强调君主的“德行”,这反映到个人层面,就要求个人通过“道德”进行自我约束。纵观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体系,德育是根基,先秦儒家所提出的教育主张都是在“实现道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虽然当时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家普遍轻视体力劳动以及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继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较少提及美学教育,但其教育内容的设置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三)教育方法多样性先秦儒家的教育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教的方法,一类是学生学的方法。这两类方法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方法体系。孔子首创了一系列教学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有“因材施教”、启发教学、重视环境作用、树立榜样、自我教育以及“言行一致”的方法等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有“学思并重”、诚实治学、“不耻下问”“选善从之”“学而无厌”的方法等等。孟子和荀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又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方法。

孟子的教育方法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上评价先秦儒家思想,比如孟子提出了“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等方法。曾流行一时的挫折教育法就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荀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他的教育方法主要集中在学生学的层面,比如他提出的“工具”论等等。三、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借鉴价值尽管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培养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人,但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优秀教育资源,对现如今来说,仍然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一)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儒家教育家就着重论述了“人”的重要性,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有一定的理论渊源,所以,我们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充分做到“以教育对象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秉承“情感教导”理念,对教育对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教育对象值得信赖的良师,成为教育对象可以敞开心扉倾诉的益友,让尊重与理解成为解决问题和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倾向,滋润人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在从传统的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更加关注人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积极构建心理咨询平台。

(二)促使教育内容革新从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内容是为了教育目的服务的,而当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应该大胆革新教育内容,优化教材结构,与时俱进,回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不断地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去,比如生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教育、实践能力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融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另一方面,将旧内容进行新解读,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虽然源自于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并在时代视角下进行重新审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不加选择地“塞”到教育内容中去,还应该突出个性化教育,突出教育的重点,使教育的内容更富有针对性,否则就会模糊这一学科的界限,难以发挥其主导作用。(三)促进教育方法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大都还依赖理论讲授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先秦儒家教育方法的精华,加以探索和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可以处于客体地位,运用启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着重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机制。还要充分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大力优化起直接作用的教育微观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为学生创设适于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空间。此外,积极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定期组织“三下乡”“走基层”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的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四)推进教育媒介创新孔子的游列各国和荀子的稷下学宫,有效地促进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微媒体、自媒体、“互联网+”的背景下,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更不能忽视它的积极影响。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有媒介意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能够熟练地掌握新媒体应用的相关技术,善于利用QQ、微博、微信、MSN、抖音、快手、慕课、微课等媒体平台,传播先进思想,掌握思想动态。

其次,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掌握社会舆论导向,提升主流话语权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最后,大力优化网络教育的环境,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总之,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尽管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思想,但很多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体系、教育原则方法等等对当代教育来说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一定要以辩证的、批判的眼光审视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中优秀的内容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不断发扬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优秀成分,使之更好地为我们当下的教育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