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前面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1-10章,介绍了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指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可以用《中庸》一书,最开始的15个字来概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如果还不太好理解的话,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就是“中庸之人”的最贴切的表现了。

接下来,我们今天再继续聊聊《中庸》的11-15章,聊聊:“君子之道”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表格,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dùn)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这里讲了君子之道,其实就是坦荡荡、就是正道。孔子说,那些走歪门邪道的人,留给后人去传述吧,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君子要走正道,而且不要半途而废。君子按照中庸的原则,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那也要坚持而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里孔子又一次讲到了第一章中讲到的“慎独”的道理,就是如果选择了正道,即便是一个人,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也要坚持中庸之道,这就是“慎独”。很多人将这两个字作为自己的警句,时刻提醒自己。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就是说。孔子已经讲自己的道行,没有丝毫的隐瞒,都传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未必能够明了,以为他有所隐瞒。更进一步说,其实即便自己做到了君子的行为,其实很多情况下,还是会被人误解,但依然要坚持中庸之道。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yuān)飞戾(lì)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这里论述了“君子之道”,也是这本书第一次出现这个词“君子之道”,“费而隐”就是说君子之道,既广泛又精微。有多广博呢?从凡夫俗子,到圣人都只能参透其中的一部分,即便是圣人也无法完全做到。这两天看冯唐的新书《成事》里面详细分析了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其实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大处着眼,小处动手。就是眼光要长远,而态度要务实。其实这和君主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君子之道,既广博,又精微。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书中还列举了一个《诗经》中的一个例子。君子之道就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一样,像鹰翱翔在天空,又像鱼遨游在水中。“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谈到大的层次,天下没有东西可以承载它;谈到小的层次,天下也没有东西可以穿透它。总之是既广博又精微。

其实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不管是孔子还是老子,很多古人在论述自己的思想的时候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表格,都会用很多寓言和比喻的手法,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用了很多比喻和对比来阐述什么是“道”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表格,比如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都是讲“道”是一种恍恍惚惚,数不清道不明的存在。

另外,儒家讲“君子之道”,而道家更看重“圣人之道”,当然,儒家也讲“圣人”。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就有32次出现“圣人”这两字,但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或者“圣人”不太一样,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在道家思想中,圣人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国君,只要悟道了都可以称之为圣人,圣人并非无所不能,反而更注重“无为”,是一种拥有至高智慧的人;但儒家思想中,圣人是指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的人,多是指一国之君,圣贤的国君。

换句话说,道家的“圣人”各个强调智慧,而儒家的“圣人”更强调德行。孰是孰非?也许只是角度不同,阐释不同而已吧。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nì)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zào)慥尔!”

这里的“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其实很清楚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中的“道”其实和道家的“道”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思想中,“道”是以人为中心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人自身修养的一种德行。而道家思想中的“道”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道”是宇宙的初始和本源;第二层是“道”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所以,我们读到《中庸》的这里的时候,就能很清楚的判断,因为孔子说,道是不会脱离人生的,一个人追求道时,如果脱离了人生来谈道,就没有什么意义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就不是儒家的“道”了,但道家思想的“道”完全是不以人为基础的中心的,万物皆有“道”。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另外,这一章,也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孔子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孔子还指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儿子应该侍奉父亲;大臣应该侍奉国君;弟弟应该侍奉兄长;对朋友应该付出心血;当然,君子之道不完全包括这四个方面,这里孔子自身对比自身,说明自己很多方面也做的不够,算是一种反思吧。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yí)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si)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gu),反求诸其身。”

这一章,主要的思想是,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处于富贵,就做富贵者该做的事情;处于贫贱,就应该做贫贱者该做的事情;处于患难中,就应该患难环境中该做的事情等等。另外,对于君子之道,这里还说了,君子不应该持强凌弱,以上欺下,要端正自己,不要怨天尤人,所谓“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总是处于平常心,等待命运的垂青,而小人总是心存侥幸。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第十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ěr),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u)。”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这一章,再次论述了什么是君子之道,而这种重点说的是“脚踏实地”,重视身边的小事。君子之道,就好像要走到远方,一定要从脚边出发,要登高处,就一定要由平地开始一样。我们都听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里再次引用了《诗经》中的内容。夫妻关系恩爱融洽,就像鼓瑟弹琴一样;兄弟手足相亲,和乐而长久;家人相处得宜,妻子儿女也都欢乐。和和睦睦的家庭,这样父母一定很顺心。我们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其实也是这样的道理。

个人感悟

很多人批评儒家思想过分讲究伦理道德,感觉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但实际上,其实中华文明数千年得以延续,是人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所以,其实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想教育可谓功不可没。想想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统领,可能中华文明早已支离破碎。

解读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

在古代中国有儒家思想对我们德行的要求,以及对于我们思想的某种约束,而在西方,其实也是类型的,西方的宗教其实就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西方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宗教礼仪远比儒家思想更为严苛,宗教也分为各种思想教派,相互斗争甚至厮杀,导致了欧洲一直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反观我国,正因为儒家思想从先秦、到汉唐、再到明清,都是官方的正统思想,所以,我们的文明才得以保存完整。

当然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不能尽善尽美,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和愿望,儒家思想更像是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而道家思想更像普通人的处世智慧,所以道家思想深得大众喜爱,而儒家思想很多人批评。我觉得只是每个人立场不同,角度不一样而已,但总体来说,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都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认真研读,代代传承。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