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编辑:宋凯 热线电话||、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每位热爱泰山文化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金卫东、赵清从各个层面、各个时期比较系统的纂写了这篇《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此文共分三期泰山的历史文化意义,现刊发第三期,以飨读者。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历史之东方文明

作为东方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没有间断并传承至今的文明。早在夏朝之前,中国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时期,按此传说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几乎与北非、西亚同时,大约距今8000年—10000年之间。而随后的五帝时代,大体与此相一致的就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大约距今4000年—6000年前。汶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泰山之阳即是汶水。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就反映了泰山南北、汶水流域在上古时期文明状况。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与泰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史记.封禅书》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正史的记载说明了三皇五帝是封禅过泰山的,泰山是上古时期帝王重要的活动中心。至夏商时,泰山、汶水一带气候温暖,草木蕃茂,湖川遍布。这里地处四渎(指长江、黄河、济水、淮河)之间,物华天宝,是中央之大山。《淮南子 地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正因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泰山地区成为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中心,是中国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故有“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之论。远古人的发明创造及其史迹在泰山周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均一一得到了证实;当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进入父系社会时,与之同期的中原仰韶文化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以泰山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呈放射形向全国辐射,中原、江南乃至辽东半岛的同类文化遗存均蕴含着很多东夷文化的基因。毫无疑问,华夏源于泰山脚下泰山的历史文化意义,华夏文明诞生在泰山地区。我们有充分的依据认为,泰山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古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和见证者。从此以后,泰山就一直承担着中国文明的续写和记录的历史使命。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是中国原始神祗的诞生地,是远古帝王活动的中心,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原生地。它为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弘扬与光大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文化之华夏缩影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泰山作为中国的名山、圣山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其人文历史已有数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泰山发生、渗透和接纳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使泰山具有了突出普遍意义的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风格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价值。仅就历史文化价值来看,由原始崇拜发展而来帝王封禅祭祀文化,是泰山文化的历史主题。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几乎都与泰山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后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等主流文化以及民间文化汇聚泰山,形成了外延广博、内涵深厚的泰山文化体系。从治国理政的政治文化到个人修为的人生哲学都能在泰山找到影踪。大者分类如礼制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小的分类如诗词歌赋、书画创作、杂剧小说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所有的形态、类别都在泰山留下了印迹。泰山文化的久远性、连续性、包容性、丰富性和代表性,在国内外山岳文化中,无出其右者。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毫无疑问,泰山所有的文化都是人赋予的,泰山文化源于上古时期泰山崇拜,沿着这一主脉泰山文化不断发展、累积而形成了泰山文化的核心—泰山信仰。无论是帝王祭祀还是民间拜祭,无论是儒家渗透还是佛道汇集,无一不是围绕着泰山信仰而来。因此,泰山信仰是探究泰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锁钥。

庙宇中的的碑刻和登山沿途的摩崖题记也有很大部分与信仰关联。帝王的封禅祭祀、士大夫阶层的泰山朝圣、平民大众的祈福还愿、年复一年的东岳庙会以及佛道两家的诵经唱道等都是泰山信仰文化的现实反映和存在。封禅即是远古以来成为定制的国之大典,除《史记》留有正史《封禅书》外,还有《古封禅群祀》、《封禅议对》、《封禅方说》等近百篇,显示了早期泰山信仰的文化成果。从帝王到百姓,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在泰山找到他心灵的寄托和归属。泰山以他的神圣、庄严、刚毅、厚重,受到古往今来人们的景仰尊崇,泰山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中。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巡游之书法大观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泰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之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遍布泰山主景区的历代刻石遗存。泰山刻石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品质之精、延续之久,堪称海内名山之首,为世界山岳文化所仅见。泰山刻石自秦汉以来直到今天,长达两千多年历史中,留下了每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其中包含了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让后人对中国的书法艺术叹为观止。泰山是一座天然的石刻书法艺术宝库。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自秦以来刻石在泰山蔚成风气,现泰山景区范围内存有历代刻石一千六百余处。从年代上看,东汉有张迁碑、衡方碑,是汉隶典型代表和精品,为历代书家、金石家所推崇;晋孙夫人碑是隶楷交变中典型作品;北齐经石峪的《金刚经》是大字写意于楷隶之间标志,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唐代巨制《纪泰山铭》为唐隶的代表人物玄宗李隆基亲笔书丹,展示了恢宏的盛唐气象。后世泰山刻石不断增多,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泰山刻石精品,成为了泰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让人称道是泰山的摩崖刻石,内容丰富、意蕴深厚。有的点石成景,如“斩云剑”;有的点染意境,如“高山流水”;有的寓意于景,如“五岳独尊”;有的即景生感,如“呼吸宇宙”等等。从泰山刻石的内容上看泰山的历史文化意义,有帝王的纪功、有宗教的教义,也有文人墨客寄情泰山的题刻、有平民百姓平安祈福的追求。从书法艺术而论,有的浑朴古雅、有的端庄严谨、有的清丽灵动、有雄厚刚劲,可谓百花齐放。就书体来看,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就流派来说,颜、柳、欧、赵,精彩纷呈。泰山石刻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题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等诸多方面,是一幅上至秦汉直至现代的历史长卷。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览胜之创作天堂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春秋时期《诗经》以降,“泰山岩岩”的高华气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子。他们不约而同登临泰山、览胜抒怀,他们折服于泰山并倾情讴歌泰山,为泰山留下了辉映古今的壮丽篇章。从此,泰山开启了人文历史的新阶段。

一座大山能够赢得历代文人士子的如此青睐和眷宠,这本身就是人文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和奇迹。他们是时代的精英、天地的歌者。他们走进泰山,与天地沟通,与泰山交流。钟情于泰山的文人士子,泰山究竟给与了他们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回答,这里有一个汇聚的共识——泰山是国家的象征、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他们情感的归属、心灵的圣地、思想的牧场、自由的王国。泰山给与文人士子的是灵魂的寄托、精神的感召、思维的张扬、胸襟的拓展。泰山令他们心仪、使他们震撼,文人士子以倾其才智、饱含情感的作品反哺于泰山,使泰山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和博大。泰山由此成为了文人士子灵感的富矿、创作的天堂;而文人士子也成了泰山的讴歌者、文化的承继者。

《泰山文化的象征意义漫谈》第三期:飨读者

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首推孔子《诗经》的“泰山岩岩”篇。其后有关泰山的佳作辈出,较有名气和成就的历代诗文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泰山梁甫吟》、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卢照邻的《登封大酺歌》、李白的《游泰山六首》、苏轼的《送杨杰》、元好问的《登岱》、张养浩的《登岳》等,其它文体的泰山名篇如明代于慎行的散文《观日记》、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诸多楹联和小说等。及至现代,主要成是散文体,富有盛名的如徐志摩的《泰山日出》、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老舍的《泰山石刻序》、冯骥才的《挑山工》等等。纵观古今泰山的文学作品,最让人难忘和振奋的当属盛唐“诗圣”杜甫的诗作《望岳》。这是泰山文学的一座高峰,其文学和历史价值,自“泰山岩岩”以降,无出其右者。清代学者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称“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