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评选出来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特色村落。在历史文化名村大力发展旅游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保护与发展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中的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和水峪村作为研究对象,先从村落整体视角研究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接着基于该研究结果,从街巷的视角研究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空间分布、主要类型等总体情况进行系统整理,然后分别介绍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沿革、资源特色以及其旅游业发展现状情况和不足。其次,运用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分别对旅游网站中针对各目标村落的评价文本进行物质对象分析单元和情感词语分析单元分类并统计各类目下分析单元的频次、频率,并结合各物质对象分析单元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为影视剧宣传、交通、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可以借助的着力点,各村落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进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然后,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的界面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在对历史文化名村采取修复或者建设措施的时候,应参考、遵循的各界面形式。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街巷吸引力值和街巷空间指标、街巷旅游资源量之间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遗产资源亟待加强宣传和利用,旅游设施条件方面的改善和增加有助于提升历史文化名村街巷吸引力,街巷的综合尺度空间感比单一尺度更能影响游客的感本研究揭示了各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在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得到影响村落整体旅游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为影视宣传情况、交通情况和总体文化资源的保护修复状况;总结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保持统一古朴形态要遵循的和参考的界面形式;得到影响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关键要素是旅游设施和空间围合度,同时发现历史文化名村对于自身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宣传和保护利用方面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资源无法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历史文化名村亟需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和利用。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吸引力;街巷;实验式内容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cun,,ject,.First,urse,ic,.,,,,,,,,,ment,.,-the-,,,n,,,,n,.lysis,,,,ge.:,,,,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业发展现状 2.1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概况 2.2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192.3 存在的问题 202.4 本章小结 21第三章 基于实验式内容分析法的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影响因 素研究 22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223.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83.3 本章小结 32第四章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影响因子分析 334.1 研究方法、框架和对象 334.2 研究内容、结果和分析 344.3 本章小结 56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 585.1 主要结论 585.2 讨论 59参考文献 61致谢 64附录 65作者简介 85III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目录 图目录 1-1技术路线 2-1历史文化名村空间分布 2-2村落布局形式 2-3爨底下村布局 2-4爨底下村自然景观 2-5爨底下村的部分历史遗产 2-6灵水村布局 2-7灵水村自然环境 2-8灵水村的部分历史遗产 2-9琉璃渠村布局 2-10琉璃渠村自然环境 2-11琉璃渠村的部分历史遗产 16图2-12 水峪村布局 2-13水峪村自然环境 2-14水峪村的部分历史遗产 3-1研究框架 4-1研究框架 4-2目标街巷位置图 4-3爨底下村主街天际线景观 4-4爨底下村爬山道天际线景观 4-5爨底下村半边街(1)天际线景观 4-6爨底下村半边街(2)天际线景观 4-7灵水村东街天际线景观 4-8灵水村中街天际线景观 4-9灵水村西街天际线景观 4-10琉璃渠村前街天际线景观 4-11水峪村东街天际线景观 4-12水峪村爬山道天际线景观 4-13街巷天际线特征情况 4-14街巷空间尺度指标的提取框架 4-15街巷均宽的推算过程 4-16街巷空间尺度指标特征 48IV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目录 表目录 2-1北京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2-2历史文化名村类型——按照建村环境划分 2-3历史文化名村类型——按照职能类型划分 2-4历史文化名村类型——按村落布局划分 3-1旅游网站情况 3-2各旅游网站目标村落的点评数量 3-3村落物质对象分析单元分类 3-4游客情感词语分析单元分类 3-5各旅游网站目标村落物质对象分析单元频次情况 3-6消除类目子菜单数和评论总数影响后的目标村落物质对象单元频率情况 3-7各旅游网站目标村落情感评价分析单元频次情况 3-8消除类目子菜单数和评论总数影响后的目标村落情感词语单元频率情况 3-9物质对象分析单元相关性情况 4-1经过筛选后确定的各村落目标街巷 4-2目标街巷底界面特性 4-3侧界面墙面特性 4-4侧界面门特性 4-5侧界面窗户特性 4-6目标街巷天际线景观美感度排序 4-7基于街巷几何特征的历史文化名村街巷空间尺度变量及其定义 4-8历史文化名村街巷空间尺度指标值 4-9街巷(古村落)整体历史文化价值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4-10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历史文化价值评价得分 4-11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服务设施情况 4-12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交通情况 4-13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影视宣传情况 4-14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在热门旅游网站上的评分情况 4-15目标街巷吸引力值 4-16修正后的目标街巷吸引力值 4-17历史文化名村街巷吸引力和街巷变量的灰色关联度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居民 收入水平的增加,外出旅游的需求也会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逐步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 我国旅游市场也日益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5-2014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从14259 元增加到46629 元,增加了2.27 倍。同期,我国国内游客从 万人次增加到 万人次,增长了1.98 倍;国内旅游总花费从5285.86 亿元增加到30311.86 亿元,增长了4.73 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自2003年开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活动,截止2015 年底,共评选出6 批次528 个历史文化名村。许多历史文化名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同时面 临着保护与开发如何协调的问题,一方面,历史文化名村既保留了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又各具 特色,大量古代建筑和保留完好的古树、庙宇、戏台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另一方面,受不合 理开发建设或认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历史文化名村的生活环境和历史遗存遭到破坏,使得 人们无法体会其昔日的状态和文化内涵。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此,历史文化名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处理好保护 与开发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需要对其旅游吸引力进行研究。从旅游吸引力的定义可看出,旅游目 的地只有具备了旅游吸引力,才能导致旅游行为的发生。当前,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业虽然 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有巨大潜力。因此,需要通过对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 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的潜力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使其旅游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利用。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把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网络数据研究和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北 京市历史文化名村及主要街巷的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和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A、理论意义 街巷构成了历史文化名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外部空间,它串联了聚落的各个部分,给村民之间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 的交流提供必要场所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同时承担了一定的商贸作用,促进历史文化名村的物质流动和商品流通; 同时,街巷是历史文化的物质承载体;作为一种重新肯定历史文化名村自然的、生产生活的、历 史文化方面价值的方式,旅游业的发展给历史文化名村注入一丝新的活力,而街巷则是游客体验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氛围和空间特点的最佳和最直观的途径。

只有了解了历史文化名村街巷空间的哪些构成元素是形成街巷吸引力的主要元素,才能更具 体、更明确地提出意见,制定方案,实施保护措施和发展战略,从而达到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 发展。 当前,针对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即便有,也多从游客感受的 角度出发,缺少基于历史文化名村街巷空间特征分析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街巷微观视 角的分析能够丰富现有的研究体系。 B、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旅游需求,又扩大了农民收入途径。但 是也面临着粗放扩张、内容单一、形式雷同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村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还面临 着开发与保护的问题,许多古村为了发展旅游业,普遍存在着对原生环境和建筑的破坏。因此, 分析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游客满意度,促进农民增收,由此带来的旅 游收入的增加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吸引 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因国家住房和城建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进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村)的评选活动而为人所知,根据两部门制定的相关评选办法,历史文化名村被定义为“保存 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旅游吸引力当前,旅游吸引力尚无一个统一的概念。本文认为,可将旅游吸引力简单概括为旅游地对游 客的满足程度。其作为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供给的角 度看,旅游目的地在景观设施、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条件;二是从需求的角度看,旅游目的地的基 础条件对游客的满足程度。只有实现了旅游供给与游客需求的有效对接,才能形成旅游吸引力, 也才会导致旅游活动的发生。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 街巷《新华字典》中对“街”的解释则为:“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 的地方。”《辞海》对“巷”这样定义:“小于街的屋间道;胡同。” 1.2.2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2006)探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吐鲁番地区吐峪沟乡麻扎村 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根据麻扎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旅游保护双村模式和体验性旅游开发模式 何峰,杨燕,易伟建(2010)通过对张谷英村的实地调查,通过SWOT方法,对其旅游开发条件 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稀缺性强、知名度高等优势, 但也存在遗产资源破坏严重、旅游设施缺乏、管理滞后等劣势;旅游开发面临着宏观政策环境良 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层次提升及带薪假期增多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区域内竞争激烈、生态 环境破坏严重、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分配不合理等潜在威胁 。

祝顺保,钟国华(2005)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中的渼陂村和钓源村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分析 (2010)以广州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为例,探讨了工业化背景下的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问题 XiaoF(2014)研究了选取我国西堤、宏村、南平等村落进行了案例研 。(2007)则研究了韩国古村落的相关问题 1.2.3吸引力的评价研究 学者们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分法等方法的运用,对旅游吸引力进行了 定量分析 [7-12] 。蔡梅良(2010)构建了旅游吸引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旅游吸 引力进行了评价 [13] 。李圣林等(2012)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了对台入闽旅游地吸引力 问题 [14] 。贺小荣,谭志云(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 法)和特尔菲法评价了南京 秦淮灯会、长沙火宫殿庙(灯)会、四川自贡灯会等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吸引力 [15] 丁秀秀(2011)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运用,对南京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16] 。宋振春等(2006)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吸引力进行了研究 [17] 。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毅等(2012)通过 公开的链接数据,对北京景区旅游吸引力进行评价 [18] 。田敏娟,吴光卫(2011)利用多层次模糊综 合评价方法对西安市楼观台景区旅游吸引力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19] 朱鹤,刘家明,陶慧,张娟(2015)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城市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统计资源进行分类,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问题 [20] 1.2.4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影响旅游吸引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保继刚等(2005)对城市旅游 吸引力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21] 。韦东海(2011)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古村镇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进行 了分析,并将其归为当地经营环境因素、旅游产品因素、保健因素等三大类 [22]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 研究了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问题,并从自然和人文景观、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23] 。吴忠军、李云娣(2009)在对旅游吸引力问题进行评价时,主要考虑了旅游资源、形象认知、 接待设施、可进入性等影响因素 [24] 1.2.5街巷的研究 已经有大量的分别从功能特性、物质空间、保护设计以及测量方式的角度出发对街巷进行的 研究分析。

其中刘炜(2008)、梁建国(2014)、简雅各布斯(1961)、扬盖尔(1971)从城 市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关系,对街道进行了社会层面的分析研究 [25-28] 。席丽莎(2013)、张鹰(2015) 从空间形态、要素相关性研究了街道的物质空间 [29-30] 。芦原义信(1979)从形态和设计方法层面 研究了街道空间 [31] 。彭松(2004)研究了西递古村的街巷空间模式 [32] 。徐敏(2013)就历史街巷 的保护展开过研究 [33] 。Ewing ,(2010)使用GIS 对城市的形态做出了衡量 [34] 。Ewing Handy(2009),(2012)则是对影响城市步行性的城市设计变量,宜居环境尺度,密度和街 坊形态的测量方式做出了探索 [35-36] 1.2.6研究述评 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村相关研究的重要议题,旅游是历史文化 名村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旅游吸引力评价及影响 因素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首先, 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景区等,缺少对街巷等微观主体的定量研究;其次, 在研究方法上,较早期针对吸引力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学者开始采用层次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等定量方法,但是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游客体验的主观性,如何实现研究的客 观性仍有待进一步努力。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对象 2003年起至今,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共计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中,北京市有5 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 个古镇入选。本研究选取其中4个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研究对 象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分别是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和水峪村,首先因为这四个村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在北京 的西侧,便于调研,其次这几个村落中的历史文化要素和景观要素多集中在街巷上。以下内容无 特别说明,出现的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都是指本文所研究的四个历史文化名村。 1.3.2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实验式内容分析法,从网络数据的角度对北 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实地调研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 测量街巷的视角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主要街巷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总的来看,主要 是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利用作者实际测量的基础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对北京市历 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以期对今后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的 开发与保护提供对策建议,以平衡文化遗产保护、村民增收等多目标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共划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是对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 内容等。 第二章为概况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村落类 型、村落概况、历史沿革和历史资源特色、旅游业发展情况、现状问题等进行客观的描述分析。 第三章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利用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对收集 到的旅游网站词频进行分析,以了解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本章的研究结果为 第四章研究的基础。 第四章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对作者实际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街巷的视角对影响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 引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五章为结论和讨论。主要阐述了基于前四章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并讨论了本研究的不 足之处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3.3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主要通过搜集、鉴别、整理与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吸引力相关文献,了解 国内外乡村旅游吸引力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构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吸引力 评价指标体系。

(2)田野调查法。深入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测量来掌握北京市历史 文化名村的空间特征,从而为分析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吸引力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 (3)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在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拟 利用网络评价样本进行分析,因为样本量适用,故采用实验式内容分析法。该方法能够避免对中 文词义切分而出现的误判,从而更为准确地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研 (4)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常用于多个因素对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具有对样本量规模要求较低的特点。本文在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街巷旅游吸 引力进行评价时,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街巷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 素进行排名。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 1.3.4 技术路线 1-1技术路线 Fig.1-1 Route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概况 2.1.1 总体情况 (一)北京市历史文化名村数量 从2003 年至今公布的六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除去第四批评选出来的历史文化名 镇古北口镇,北京市已有5 个古村落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