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

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下列简释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

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七、兼容学习,成就自己

儒家文化——修齐治平

道家文化——道法自然

佛家文化——觉悟人生

三家显学的相互关系:

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佛家奉献文化,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

儒释道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佛家奉献文化,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佛家奉献文化,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